关键词:
孙中山
民生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
当代价值
摘要: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党以世界性的眼光,努力学习汲取古今中外一切有利于民生建设的思想精华。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民生主义思想,并把民生主义作为民主革命的主要纲领之一,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内容丰富完备的民生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古今中外有关民生建设思想史的一朵奇葩。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在他去世前后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三民主义的最忠诚最彻底的实现者”。所以,认真梳理、研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并努力挖掘其当代价值,对于我们今天搞好民生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或缺的现实参考作用。正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本论文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进行了研究探讨。
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
在引言部分,文章论述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性质和现代意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中国生产力极其低下、资本主义极其脆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民生思想。它符合了、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工业落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正因为如此,在孙中山去世之后,他的民生主义的精华部分,为中国共产党人所坚持、所发展、所实现。在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年的今天,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论文的第二部分,简要阐述了孙中山民生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背景。1840年后的中国,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社会的泥潭,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孙中山投身革命,在充分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提出了民生主义,成为了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其主要目标是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工业化、发展经济、解决民生。在这一部分,文章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西方先进的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影响和启示。
论文第三部分,阐述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一是关于民生的定位与定义。孙中山认为人类社会所有问题中,最大、最核心的问题是民生问题。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其核心都归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二是概述了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是: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的根本;节制资本是民生主义的核心;兴办实业是民生主义的手段;发展教育是民生主义的基础;对外放开是民生主义的途径;而民生社会主义则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特色。
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论述了孙中山民生思想对当今中国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供的现实借鉴意义。第一是孙中山民生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中共从民主革命时期便开始关注民生,建国后更以民生为首要任务;改革开放后,中共首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切入点,改革的历程与内容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够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最主要原因。第二是孙中山民生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形成的启示。不论在民生建设主体上和目标上还是在民生建设途径上和制度保障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都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启发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形成。第三是孙中山民生主义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孙中山民生主义主要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些内容要求相近,比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民生为本,必须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必须以实现社会公平为目标等等。
在结语部分,对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做了一些认识上的总结,指出孙中山民生思想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民生话题常谈常新。尽管时代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只要坚持以民生问题作为切入点,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能够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从而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