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基础教育
教学设计
课程改革
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为配合新课改的推行,新版教科书应运而生。与传统通史有别的“模块加专题”教材模式下,如何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呢?\n 本文以《必修、选修模块孙中山学习内容的联系与区别》为题,基于课标、教材及高中生心理特征,以必修和选修模块孙中山相关知识点出发,分别从史学角度介绍了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三民主义、《临时约法》、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亚洲觉醒先驱之间的关系,然后从教学角度分析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在比较不同模块间的区别与联系后,以教学设计为例佐证。\n 研究认为,不同模块间孙中山相关内容是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历史Ⅰ》孙中山政治活动为《历史Ⅲ》三民主义提供了实践基础,《历史Ⅲ》孙中山理论又进一步指导了《历史Ⅰ》的政治实践;选修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选自《历史Ⅰ》中孙中山的宪政实践,受《历史Ⅲ》三民主义的指导,必然对反封建、求民主起到重大作用,对民主政治建设起到奠基意义;“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专题以专制与民主的斗争为主线,既描述了孙中山的政治活动,又介绍了思想宣传;选修4“亚洲觉醒的先驱”专题将孙中山置于亚洲大地域、近代大背景下详细叙述孙中山一生事迹,并展现了他的伟大精神品质。\n 但不同模块间也有自身特点和彼此区别。《历史Ⅰ》模块从政治视角出发,叙写了与孙中山相关的政治活动,尤其突出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历史Ⅲ》模块以思想文化视角介入,阐释了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理论成果;选修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习要点以反封建文献为切入口,着重介绍了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思想的宪法;选修2“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专题以民主在与专制的曲折斗争中逐渐发展为线索,阐明孙中山在反封建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贡献;选修4“亚洲觉醒的先驱”专题以广角镜的方式全方位展现了孙中山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精神品质诸方面的卓有贡献的一生。\n 新课程背景下,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调整教学指导思想、整合教材内容、实施创新教育就成为每位历史教育者亟待探究的问题。本文认为:针对高一新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要突出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高二文科班学生,要提升历史学科思维品质,形成对历史现象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对于高三复习,教师要树立课程观,在新史观的指导下优化处理教材与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