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孙中山
和谐思想
社会转型
摘要:
孙中山和谐思想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动荡的年代。在此期间,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均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之中。在世界上,战争和冲突充斥着整个国际环境。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艰难的社会转型。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伴随着激烈的社会变迁。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具体表现为国家地位的边缘化、政治秩序的崩溃与重建、经济模式转型、古今中西文化碰撞、民族矛盾尖锐等方面。这些都造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影响社会的和谐。孙中山和谐思想正是孙中山基于对中国社会不和谐的原因认识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因此,本文从时代背景方面对孙中山和谐思想的产生进行分析,得出孙中山和谐思想是时代的产物的认识。
孙中山和谐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等方面。在政治方面,孙中山从造成中国政治不和谐的原因入手,主张重建政治秩序,建立主权在民、高效廉洁、上下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府。在经济上,孙中山针对因中国的生产力落后、区域经济不协调、经济结构畸形、经济秩序混乱等因素而造成的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障碍,提出建立生产发达、区域协调、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和谐经济。在文化上,孙中山在对协调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以及对文化更新与制度重建之间的相互适宜的双重考量的基础上,提倡在东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各取所长,融合诞生新文化,实现文化的和谐。在民族关系上,孙中山基于晚清民族矛盾尖锐化是造成社会冲突的原因之一的判断,提出实行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进而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思想。在国际上,孙中山针对国际世界有强权无公理的总秩序,提出建立公理正义、合作和平的大同世界。
孙中山在内审古今发展之经验、外察中外发展之潮流的基础上,设计了近代中国未来社会的蓝图,以及进入这种未来社会图景的方案,产生了其和谐思想。孙中山和谐思想是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具有前瞻性与空想性以及“融突和合”的精神。其对近代中国做出了积极的历史贡献。但其不可避免地带有着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孙中山所主张的民主范围仅覆盖于绅士集团;其在反帝反封建中存在着不彻底性;孙中山对于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还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