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格心理
心理测量
政治行为
孙中山
摘要:
本研究运用远距离人格测量的方法,以动机、政治信念,认知复杂性和同一性这些心理变量解释孙中山政治行为的摇摆主题。通过对孙中山传记材料分析,提取出他典型的政治行为风格,称之为摇摆主题。通过对孙中山及比较样本就职演说的内容分析,得到他的成就、亲和及权力动机水平,并理解孙中山政治行为倾向。通过对孙中山与军阀合作或攻击阶段的演说、访谈和通电文本的内容分析,研究孙中山政治信念和认知复杂性的变化,解释孙中山的政治决策过程和认知结构的变动,以及与实际政治行为的关系。对孙中山的同一性主题和变体进行质化分析,理解孙中山政治行为稳定风格内在的心理机制。研究结果如下:\n ⑴孙中山表现出高成就动机,低亲和动机,中等偏高权力动机。随着从政经验增加,孙中山动机从早期的成就动机占支配,到后期逐渐权力动机占支配。\n ⑵在合作和冲突不同阶段,孙中山表现出对立的政治信念类型。在合作阶段,更加友好与合作:在攻击阶段,变得敌意和攻击性。在政治信念的主观博弈中,冲突阶段,存在协作均衡,双方能够通过相互调整行为达到这一均衡;冲突阶段,只能形成僵持的均衡。\n ⑶在和平解决的冲突事件中,孙中山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认知复杂性;在升级为武装对抗的冲突事件中,孙中山的认识复杂性较低。在孙中山主动发起的冲突事件中,冲突前后保持稳定而相对较高的认知复杂性;在孙中山被动接受的冲突事件中,冲突前后认知复杂性显著下降。\n ⑷孙中山存在“试图通过所依靠的对立面而消灭它”的同一性主题。该同一性主题在童年和青少年期出现,并在第一次政治尝试中稳定下来。之后的革命行动,均可视为这一同一性主题的不同变体。\n ⑸孙中山政治行为的“摇摆”,源于其同一性的矛盾性,并通过动机激活、信念转换和认知复杂性变化完成心理准备,在权力应激情况下启动摇摆。同一性、动机、信念和认知复杂性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格格式塔”,成为不同时间和情境政治行为摇摆过程中的心理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