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蒋介石
汪精卫
民族主义
摘要:
1932年蒋介石主军、汪精卫主政的联合格局形成,到1944年汪精卫死掉,随着时间阶段变化,两人对孙中山民族主义做出不同解释。大致分为三阶段。1932年至1937年7月7日,蒋介石从权力独裁的角度对孙中山民族主义做出利己解释,汪精卫为与蒋介石争夺权力,对孙中山民族主义做出不同解释。此阶段双方解释民族主义意在争夺军事、党政权力,对民族统一实现的目标与手段提出不同理解。面对即将到来的民族战争,蒋主战、汪主和,蒋从“攘外必先安内”走向“联共抗日”,汪精卫则在西安事变后阻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暴露他狭隘的、蔑视本民族的民族观。1937年七七事变至1938年底汪精卫叛国是第二阶段,面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蒋介石站在抗日阵营之内主张对日抗战,汪精卫主张对日妥协投降。且都对孙中山民族主义做出不同解释作为理论依据。关于要不要抗战,双方对战争前途与民族独立呈现或悲观或乐观的态度,但都主张抗战,理由在于战争能实现民族独立或侵略者将会“高抬贵手”。关于能不能战胜,蒋汪都论述物质与精神对于战争的作用,侧重点不同,得出结论大相径庭。1939至1944年是第三阶段,汪精卫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特别是大亚洲主义进行歪曲、异化,为他叛国投日做出辩护。汪精卫就日本军国主义提出的“共同防共”、“东亚联盟运动”、“建设东亚新秩序”、“大东亚战争”作民族主义解释与辩护;另一方面汪精卫通过污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歪曲孙中山大亚洲主义等为自己选择投敌叛国做提供理论依据。蒋介石坚持站在抗日阵营之内,从抗日角度解释民族主义,反对汪精卫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