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红军长征
中国共产党
民族团结
实践
摘要: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与中国各民族团结密不可分。中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分分合合,但最终都会走向统一,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种特点在中国各民族面对外来侵略时尤其明显。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其后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蒋介石对外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对内却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发起了持续不断的“围剿”。随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接触了包括苗族、瑶族、壮族、藏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受地主、军阀、土司等势力的压迫剥削。通过与各少数民族广范和长时间的接触与交流,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民族团结的典范,结出了一系列民族团结实践的硕果,促进了民族团结理论的不断发展。本文主要以红军三大主力进行长征为背景,在梳理和分析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民族团结实践的特点。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讨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的思想渊源。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吸收、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团结思想的基础上,在处理国内实际民族问题中产生了自己的民族团结思想。第二,论述中国共产党在长征前与长征期间的民族团结实践活动与特点,但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实践为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实践从长征前到长征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变化中可以看出两者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为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提供了实践成就的支撑。从长征前到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实践的变化中还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从简单模仿苏联到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使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逐渐走向了成熟。第三,分析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实践的影响、意义与启示。中国共产党在长征时期的民族团结实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群众基础,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借鉴。它还加深了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形成了少数民族与中国共产党的共同记忆,加速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实践证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去,始终重视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与需求,是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实践的丰富经验,它在今天的民族工作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本文通过研究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系列的民族团结实践,来总结其民族团结实践的特点。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历史依据,而且还可以为当前的民族工作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