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红军长征
甘南地区
革命活动
影响
摘要: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又称“甘南地区”),地势高寒,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该地区的居民主要以藏族为主,同时也生活着汉、回等众多民族。近代甘南地区大部分地方仍旧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寺院上层人士和土司的权力最高。为了方便管理边疆少数民族,蒋介石国民政府就其稳定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在甘南实行羁縻政策,想要凭借当地上层人士、宗教领袖来实现对该地区的控制。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追击,红军三大主力开始了北上长征。在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红军先后两次到达了甘南地区。先是红一方面经过今四川省若尔盖境内的巴西、红星镇到达了甘南迭部地区、在此召开了俄界会议,在卓尼土司杨积庆和当地群众的支援下战胜了腊子口战役,打通了北上抗日的最后门坎。后是红二、四方面军随着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又一次到达了甘南地区,在临潭驻留了接近两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建立了甘南临时革命根据地。当地各族宗教上层人士及民众自愿筹集粮食、积极参加红军,帮助红军在此攻破腊子口。为北上进军,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抗日反蒋,救国救民得革命工作,开通了走向胜利的最后大门。在这期间,红军严守纪律、用实际行动证明红军不是来欺压百姓,而是为了实现北上抗日,救国救民的革命目标而来的。红军依靠当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主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健康发展的民族政策,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自由,努力争取当地宗教领袖及上层人士,进而建立民族统一战线,鼓励民族自治,不做帝国主义的亡国奴等革命精神。红军依靠军纪严格、亲民爱国等优良的作风,得到了当地民众的信任,与当地各民族关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转,促进了民族团结;同时,得到了当地各族各界人民的物资捐献,以及修桥搭路、收留保护伤残及掉队的红军等各种方式的支援与帮助。红军的革命精神,激发了甘南地区各族人民的革命斗志,1943年,由肋巴佛领导的甘南农民起义掀起了各种革命活动,引领当地群众树立正确价值观,还给民族工作者以启示:在多民族地区要贯彻落实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的革命道路,为新中国的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章通过对以上的内容论述与研究,验证了红军长征在甘南地区的革命活动是成功的。红军与当地群众的各种互动,以及实行的革命活动在新时代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当时的社会革命活动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基于这段红色历史研究,保存与发展当地的红色历史文化,不仅在政治上能够发挥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还可以加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经济上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带动各行业的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