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红军北上抗日
红军长征
毛泽东
历史虚无主义
摘要:
20世纪30年代红军在长征途中确立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为践行初心和使命而采取的重大举措。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和行动,对红军长征的胜利和抗日民族运动新高潮的掀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红军长征的研究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他们以“重新评价长征史”的名义,曲解长征途中的历史事实。《史说长征》(1)一书就是其中的例子,作者完全颠倒了长征途中毛泽东与张国焘关系的历史事实,严重违背了历史真相,必须予以辩驳。
从红军北上抗日的原因来看,毛泽东等人在长征中逐渐确定和实施红军北上抗日战略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正是在初心使命的召唤下,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成为抗日救国的坚强力量。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但这不代表红军长征是完全被动的行为,红军北上抗日就是党和红军在长征中的主动选择。将红军北上抗日置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宏大历史中,尤其是置于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中,才能够看出这一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
从红军北上抗日的领导集体来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领导地位的再次确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湘江战役的惨败,促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临时中央的路线和指挥进行反思,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左”倾路线对于党和红军的严重危害,迫切要求毛泽东重新指挥红军的战略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对党和红军的战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虚无主义却认为这是历史给予的“一个契机”,是历史的偶然事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从红军北上抗日的发展过程来看,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党中央根据会师后的情况,确定了红军北上抗日战略方针的具体战略计划,但张国焘基于对政治形势的错误判断,与党中央在战略方针上产生了根本分歧,挑起与中央的斗争。张国焘南下分裂主义事件,是张国焘将自己的夺权野心投射到与党中央的分歧上,妄图以枪指挥党的表现。他的最终南下和另立“中央”,是其错误路线发展的必然,是其分裂行为的完全暴露。历史虚无主义却认为张国焘与党中央的争论是毛泽东为了争夺军事领导权对张国焘设下的“陷阱”,将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责任转移到毛泽东身上,并认为“密电”的有无是张国焘分裂的决定性证据,认为“密电”是毛泽东用来解释自己率军单独北上的一个“政治交代”。这些说法是错误的,是试图掩盖和遮蔽张国焘分裂的历史事实的表现。
从红军北上抗日的实现来看,三大主力红军在陕北会师是红军北上抗日方针实现的标志。历史虚无主义却认为陕北会师标志着毛泽东从张国焘手中夺取最高军事指挥权的成功。历史虚无主义还虚构和夸大党中央对张国焘的斗争,并认为“残酷斗争”的目的是毛泽东为了巩固和夺取军事领导权。这种说法完全颠倒了毛泽东与张国焘分歧与斗争的真实关系,其根本目的是要为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罪责进行开脱。
红军北上抗日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会作出歪曲和丑化红军北上抗日历史的论述,就在于其所依据的历史观、方法论和价值立场上存在严重误区:对历史事实的遮蔽,对历史本质的虚无,对实证主义史学方法的泛化和对价值立场的讳隐。本文基于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视角,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红军北上抗日战略方针的形成和实践为逻辑起点,通过评析红军北上抗日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指出其实质是以“重新评价历史”的名义颠倒历史的真相,阐明只有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坚持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研究方法,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立场上去研究红军北上抗日,才能作出客观的、正确的历史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