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夷陵薅草锣鼓
农耕文化内涵
山地农耕
摘要:
薅草锣鼓是劳动人民在田间耕作时以锣鼓伴奏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属于田歌。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薅草锣鼓附属于农耕社会,它不仅是一种民间音乐形式,更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形态,其文化内涵包括音乐曲艺、民间文学、生计知识、社会道德规范等。夷陵薅草锣鼓是镶嵌在夷陵山地的一种农耕文化。夷陵地区多山地,以丘陵、半高山地形为主,山地农耕的生计活动为薅草锣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存续空间,夷陵薅草锣鼓与山地农耕的劳动生产相伴而生,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本文以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论作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夷陵薅草锣鼓作探讨和研究。文化生态学关注文化适应环境的过程和机制,可以解释特定文化模式所体现出来的地域化特征以及这种文化模式的形成根源。文化是适应环境的产物,一定的文化必定有孕育它的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夷陵薅草锣鼓反映出来的农耕文化,是当地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为适应其所处的自然环境而进行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生态学理论在解释文化适应时,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个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整体,呈现出一个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生产技术、经济发展、社会组织,以及精神观念等。从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来看,夷陵薅草锣鼓所反映出来的农耕文化,表现为从生计活动、到组织制度、再到精神娱乐的文化高度集成过程,呈现出一个包含生计活动、组织管理和精神娱乐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有机整体。夷陵薅草锣鼓蕴含的农耕文化内涵层次分明、内容丰富。从生产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阐释夷陵薅草锣鼓的农耕文化内涵。夷陵薅草锣鼓反映了不同于草原畜牧文明、平原农耕文明、沙漠绿洲文明的一种南方山地文明形态。其传承的不仅是传统的社区互助农耕生计方式、组织管理等,还传承着乐观豁达、团结协作等农耕社会与人相处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