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沿海区域
风暴潮
适应性景观
大数据分析
深圳西部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沿海区域面对风暴潮的风险不断扩大,传统的硬质防御措施在面对风暴潮时缺乏足够的防灾适应性,还给沿海区域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与景观价值丧失问题,如何建设更具适应性、生态和景观价值的滨海区域成为相关研究的重点问题。
文章首先对沿海区域风暴潮和适应性景观的相关概念、研究进展等理论部分进行分析总结,以空间承灾体生态脆弱性研究和风暴潮危险性分析为基础,基于分析结果判定影响风暴潮适应性景观构建存在的问题,以此确定滨海空间综合利用的适应性景观策略。其次以南山区、宝安区、福田区等深圳西部沿海区域为例,基于大数据分析及各项相关指数计算、借助Gis和Envi等技术处理手段,结合风暴潮案例研究,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深圳西部沿海区域生态、减灾和滨海空间利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沿海区域生态问题的分析包括:基于2000、2010、2020三期土地利用数据的生态脆弱性分析和生态景观格局变化、基于2000、2005、2010、2015、2020五期遥感影像的海岸线变迁分析、湿地变化及水体污染分析。风暴潮防灾问题针对于风暴潮带来的冲击和雨洪灾害,包括:基于DEM的风暴潮洪水淹没风险分析、基于遥感影像的自然生态空间的雨洪消化分析和不透水面分析,滨海空间建设问题分析是对灰色基础设施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景观价值的影响分析。
最后通过大数据分析结果及Gis可视化功能,判断出区域内不同方面的时空特征,对深圳西部沿海区域影响风暴潮的生态问题、防灾问题和滨海空间建设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基于问题导向得出深圳西部沿海区域适应性景观策略:○1生态策略:提升海岸带生态价值,恢复自然生境:以红树林湿地修复为主,营造复合生态系统、海堤生态化和加强生态恢复建设、控制水体污染○2防灾策略:构建蓝绿基础设施网络,提升风暴潮防灾能力:对自然开放空间进行保护、建设蓝绿基础设施、硬工程和软措施相结合提升风暴潮冲击能力。○3滨海空间建设策略:提升滨海空间可达性和活力,优化空间利用:灰色基础设施景观化、完善交通体系以提高沿海空间的可达性、营造多功能复合空间等。本文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基于Gis10.2和Envi5.2等数据处理平台,探究深圳西部沿海区域风暴潮适应性景观策略,基于此建设更具生态、景观和防灾价值的滨海空间,以提高沿海区域对频发风暴潮灾害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