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族文化
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认同
摘要:
本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为例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以咸丰县内9所中小学的9-15岁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农村地区的土家族学龄儿童如何通过对民族文化符号的认知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问卷调查与访谈主要考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学龄儿童在民族文化认知中的四个方面:其一,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接受程度与认知结构;其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情况与自主传播;其三,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与态度;其四,对中华民族文化在传播媒介方面的学习现状与接受倾向。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儿童对本民族及其他民族文化接受度与认知程度良好,愿意了解并学习多民族文化,对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表现出了高度的包容与接纳。这体现出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儿童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融合意识,且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度普遍较高。同时,农村儿童对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认知具有较强政治倾向,这有利于培养爱国意识,推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但另一方面,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农村地区培养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农村儿童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比起现代文化,更倾向于认同古代文化符号。同时,农村儿童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度也不够充分,不论是对于古代还是现代文化符号,他们都比较缺乏对其的具体认知,且文化符号的获取途径也较窄。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进行阐述:第一,政府作为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舆论引导工作的主体,工作重心出现偏差;第二,学校作为农村儿童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导者,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第三,家庭作为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教育场所,很多农村家长自身素养不足且不够重视。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围绕政府、学校、家庭三大主体,针对性的提出了筑牢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龄儿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建议。第一,政府要牢牢把握“文化”这条主线,以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进行恰当的文化宣传活动与文化保护工作,;第二,学校要建立起完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以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以崭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儿童学习效率,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实现民族文化认知的全面性、专业化。本研究在理论上能够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域的研究路径,在实践上能够找到培养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儿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深入分析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为今后有关农村地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