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族交汇区
天井大屋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空间形态
衍化
摘要:
民族交汇区是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最为显著的地带。以往关于民族地区的研究多聚焦于核心区域,而对民族交汇区的关注不足。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为“长阳”)作为众多民族交汇区之一,为武陵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区,境内聚居着以土家族与汉族为主的众多民族,多元民族文化互动和采借十分突出。传统民居是长阳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天井大屋既保留了汉族大屋的基本格局,又融合了土家族建筑的典型特征,部分建筑装饰更是采用了西方建筑元素,因而是长阳多元民居中最能体现民族文化交往互动的一种建筑类型。本研究以长阳天井大屋为例,为民族交汇区建筑文化的研究提供地方性案例补充。同时,针对长阳现存的天井大屋保存状况不佳的现状,尝试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保护利用策略与建议,以期为该地区天井大屋的存续提供启迪与借鉴。
本研究结合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对长阳天井大屋概况以及地理、历史、文化等背景因素进行梳理。通过对长阳天井大屋的选址格局、平面布局、空间组织、结构装饰等分类研究,完成对长阳天井大屋的初步认知。采用比较分析法,从宏观选址格局、中观平面形态、微观结构装饰三个维度,对比位于土汉交汇区的长阳大屋、汉族地区的鄂东大屋、土家族核心区的鄂西大屋的异同,明晰长阳大屋作为过渡形态的空间特征,探究长阳天井大屋衍化的方式、动因以及文化传播影响下天井大屋的衍化模式。
本研究通过对长阳天井大屋空间形态及其衍化的系统分析,发现长阳天井大屋整体呈现“东北部-夯土-悬山顶”和“西部-青砖-硬山顶-马头墙”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大屋的衍化是由于移民活动、土汉交融、商贸活动等的发生,主要包括空间组织的重构与强化、空间使用的流变与适应两方面。多元文化背景、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因素共同影响并推进了大屋的衍化,最终塑造形成大屋的独特风貌。研究聚焦于民族交汇区,重点关注多民族过渡地区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一种地方性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