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武陵山区
土家族
传统村落
民居
文化地理
摘要:
对当代少数民族而言,全球化的进程使得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碰撞融合,形成新的文化性格,最终转化为本民族文化中的新要素。现代化的文化交流过程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弱势文化往往被强势文化冲击、整合。因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如何葆有自身的独特个性,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我国土家族的传统村落与民居主要分布在武陵山区,这一地区连接湘鄂渝黔四省市,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碰撞交融的民族走廊。武陵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孕育出土家族独特的文化特点。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更应识别好土家族的民族特征,平衡好其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本文选取武陵山区为研究区域,具体包括土家族聚居区域的10个市及其下辖的42个县。以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村落与民居为研究对象,将文化地理学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相结合,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建立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村落与民居的文化地理信息库,对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村落与民居的文化地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为土家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核心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建立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村落与民居信息库。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搜集等方式,选取616个村落样本,从自然地理、物质形态、人文历史三个方面选择文化因子,明确各村落及民居的特征属性,建立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村落与民居信息库。通过91卫图和Arcgis平台对土家族传统村落与民居的特征进行空间分布统计,绘制相关文化地理图册。
第二,揭示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村落与民居的文化地理特征分布规律并划分文化区。在文化地理图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村落与民居的文化景观分布特征。以村落形态和民居类型为主导因子,结合人文背景,得到武陵山区土家族的六大类文化区。对各文化区文化景观进行描述、对比,发现各地土家族村落与民居差异明显,部分地区文化景观汉化程度较深。
第三,探讨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村落与民居各文化区文化景观形成及分异的影响因素。从自然环境、官方政策、民间往来、民族圈层的角度,分析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村落与民居六大文化区的形成与分异原因。
本文通过以上研究得出结论:自然环境是土家族特殊文化景观形成的外在条件,官方政策导致土家族文化景观的汉化交融,民间往来促进文化景观的多元整合,民族圈层导致少数民族之间文化景观的族际趋同。
综上所述,本文从全域视角出发,对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村落与民居进行普查式研究,建立相关信息库,并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揭示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村落与民居的文化地理特征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丰富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与民居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