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土家族
巴山舞
撒叶儿嗬
文化生态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传播和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西方竞技体育冲击,以及原始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严峻挑战,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困境。“巴山舞”是土家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撒叶儿嗬”的转型,本文从文化生态视角研究“巴山舞”,试图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探寻其转型成功的相关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鄂西土家族长阳“巴山舞”为研究对象,对“巴山舞”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文化生态系统,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4方面进行考察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期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提供参考。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研究发现,“巴山舞”虽然脱胎于“撒叶儿嗬”,但是本质已经是两种舞蹈,它打破了“撒叶儿嗬”固有“程式”,能“灵活”不受拘束的开展。同时,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当地居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虽然“撒叶儿嗬”被土家族的老一辈器重,但是年轻一代的土家族人受时代的影响,文化教育的不同,对于“撒叶儿嗬”的态度开始淡化,造成原始形态传承出现断裂问题。因此,“撒叶儿嗬”到“巴山舞”的成功转型是其适应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的结果。第二,“巴山舞”能够从“灵堂”前的丧葬舞蹈发展到“广场”上的群众性健身舞蹈,是其存在形态的大众化转变。“巴山舞”将“撒叶儿嗬”从“灵堂”搬到“广场”,场域上的变化反映出“巴山舞”文化生态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扩展了其传播路径,也使其在大众化的转变中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三,“巴山舞”的诞生到推广是一个不断“调整”到“适应”的过程,并在不断适应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中发展。虽然“巴山舞”的开展状况受其他文化的冲击略有削弱的趋势,但本身魅力价值明显,固步自封的文化不能保证“巴山舞”的永久流传,唯有在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环境中适应生态需要,“巴山舞”才能继续流传。毕竟,文化的诞生与流传本身就是一个生态问题,唯有重视我国的本土文化,才能让更多像“巴山舞”一样优秀的民族文化长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