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土家织锦
遗产化
日常性
他者性
当代性
摘要:
在民俗研究将目光从“向后”转移到当下的研究语境中,本文以对“遗产化”的理解为落脚点,探讨土家织锦如何在民俗生活中淡化,而又如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的图景。土家织锦从民俗生活中淡化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这个过程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一个逐渐转化的过程。“遗产化”语境中的土家族织锦主要呈现出如下图景:第一,日常性的淡化。土家织锦日常性淡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工艺主体分散为制作主体和消费主体,两种主体内部也出现分化,制作主体中出现更为细致的分工,各主体体现了鲜明的职业特征,消费主体的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土家族内部,使工艺主体身份从单一走向了多元;其次,传承方式由传统的血缘传承转变为制度化传承,大部分土家族人不再具有织锦文化的持有者身份,体现了土家织锦的日常性的淡化。第二,他者性的融合。在开放的社会语境中,他者的观念进入土家织锦之中,对土家织锦的构图、设计及内涵产生重要影响。土家织锦的设计纹样中不再仅仅是土家族生活中所见所感之物,而产生了符合现实需求的纹样设计,产品类型从单一的土花铺盖增多到各类生活用品。主体称谓也由普通生活中的称谓与亲属称谓转为更符合土家织锦在遗产化进程中的特点的传承人、或是带有价值观意义的工艺大师等。第三,基于前两者所呈现的当代性图景的建构。土花铺盖是存在于民俗链条中的织锦,在民俗生活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与当地生活密不可分。而在开放语境中的土家织锦建立了产品链条,以被开发的遗产为身份生存于开放语境当中,被赋予了新的价值符号,成为民族的象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