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土家族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管理
摘要:
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表明,实现文化自信,必须继承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以夯实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自信的强大底气。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如何通过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新的议题。作为文化意识与文化价值之系统化、简约化表征的课程,正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关键要素。加之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使得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研究蓬勃发展。然而,课程落实程度如何?是否发挥了其真正的效用?都值得我们探讨。基于此,该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区中小学为例,对该地区土家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管理情况进行了探讨。本研究首先对土家族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概括研究后发现,国内对民族传统文化如何进入课程领域的探索虽多,但其关注点多集中于具体学科课程的开发上,对于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管理的研究较为零散。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可知,“民族学校”和“中小学”是未来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研究的重点与热点。这为深化研究指明了方向。恩施土家族传统文化,从生活角度,可划分为饮食居住、衣冠服饰、民间技艺、禁忌崇拜、文学艺术、习俗礼仪六大类。每一类文化类型各具特色,并对个体发展、社会教化、圣典承传和环境保护产生直接影响,具有生存技能训练、生活规序导引、生命境界领悟、生态文明理解的“四生”教育价值。开展土家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切实可行。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得知,恩施中小学土家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管理在管理理念上呈现出人本意识与倾向;在背景管理中教师与校领导认为自身对校内外境况十分了解;在输入管理维度学校较为重视课程方案的制定;在过程管理中注重对课程的安排,使之有序进行;在输出管理中重视学生参与课程评价。但总体来看,恩施地区中小学在该课程管理中管理水平较低,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在管理理念方面,课程愿景和建设规划不明确;在背景管理方面,环境分析和早期评估不到位;在输入管理方面,资源汇聚和文化挖掘不精准;在过程管理方面,沟通协调和内外联动不得力;在输出管理方面,评价体系和改进机制不完善。借助回归分析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总体上可概括为:管理主体理念不明及权责意识薄弱的掣肘,教师专业素养欠缺及发展方式机械的局限,课程建设资源单一及凝练技术匮乏的制约,学校组织机构僵化及制度执行低效的必然,社会管理惯习影响及应试文化诱导的结果。针对土家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管理调查和访谈研究结果,本研究基于文化共生理论与CIPP评价模式构建了相应的管理理论模型。该模型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内核是基于文化共生理论的管理思想,含传承创新、多元一体、以文化人及人本回归四个管理理念;其外部则是将CIPP评价模式迁移至课程管理领域所形成的对土家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背景管理、输入管理、过程管理与输出管理四个管理环节。该模型的内核管理理念辐射至外部的每一管理环节;外部的每一管理环节又共同包围并支持着内核的管理理念。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期共同推进课程管理向纵深发展。最后,论文结合恩施州地区中小学土家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这些策略含括理念架构、背景评估、输入多元、过程优化以及输出推广五个维度,要求立足主体发展,提升文化自觉;明晰管理目标,践行文化考量;促进主体联动,重视文化选择;完善组织制度,实施文化引领;迭代课程建设,推动文化交流。这对于保障课程顺利进行,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弘扬与传承土家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均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