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土家族
民俗
动画叙事
摘要:
动画作为具有一定美术形式载体的时空艺术形态。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交汇融合,使得自身的美学形态极具丰富。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孩童们的所熟知的卡通片,更是成人所喜闻乐见的影片样式。受众的广泛性,带来了动画制作者们创作的无限可能。在跨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世界三大动画阵营:美国迪斯尼与皮克斯动画、日本动画、法国实验动画占据了动画市场的半边天。作为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动画,寻求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化的途径:植根本土文化的建构与民族风格的保持,让动画更具备辨识度,不失为一条理想化的道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自身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形态各异的民俗文化。使得动画故事题材与表现元素深远而广泛。土家族作为我国多民族集合中的一个族群,地处武陵山脉的大山深处,在清朝“改土归流”政策之前都仍然保留着土司制度。在不断的沿袭与流变过程中,形成并保留着相对原始的独具魅力的民俗。包括土家族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语言民俗与社会民俗。其中关于土家族民俗故事与民俗服饰、土家族民间信仰、土家民族舞蹈音乐、土家族思想哲学等等。这其中有许多极具艺术价值的民俗元素,其艺术规律与动画有相通之处。如:土家族民俗故事与神话中带有的浓厚幻想色彩,和显著的寓意性质和假定以及象征因素;民俗服饰图形符号中的简化与意象变形,充满了秩序美感。土家服饰常见的“八钩”样式就是对于一种植物的意象变形,四对“钩”的对称式美术形式又蕴含着土家传统宗教思维中:天、地、神、人的意识表征,以及民俗图案造型中动物的拟人化的事物表达;土家傩神面具造型的夸张性与滑稽感以及许多的造型颇具怪诞之感,祭祀仪式展演中对于“空间”的建构拟象。等等。这些民俗特征中充满了故事意蕴与叙事表现元素。更是极具意象化、抽象性、超现实性与绘制的特征,这些艺术特征在通过一般的艺术形式完成视觉化表达与传播过程中存在缺陷。从而在典型民俗文化“走出去”的过程方式考量上亟待一种适合其艺术特征表现的视觉解决方案。而将动画这一影片样式作为媒介,动画本体的属性就带有一定的假定、抽象、夸张与变形的特征,恰恰契合了民俗文化传播中的民俗元素本身的特性。而这些民俗元素其实是某一种被符号化了的对象,除了元素本身的叙事性还存在着许多符号化的叙事特性。而动画本体中除了“动”这一本质特征外,动画的本体构成也基于无数符码的传递,也包含叙事这一重要的特性。本文从叙事学、电影叙事学、动画叙事的相关理论知识出发,以毕业设计的影像创作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于动画创作实践中各个环节的反思,完成理论性的观点的提炼与总结。通过归纳概括土家族民俗元素的艺术表现形态,理解民俗符号背后的文化意蕴,并总结动画叙事本体中的空间与时间的建构、画面呈现、声音表现的技巧,试图将民俗元素与动画放在同一叙事场域中,探索民俗符号中契合动画叙事体系的视觉表达规律。探讨民俗元素符号表意,在动画叙事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与一般表现方式。以及动画作为一种文化传播介质如何携带这种民俗文化的基因的程式法则。从而理解动画叙事中关于民族文化元素融合的内部结构原理。进而实现土家族民俗文化的优化传播。文章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相关民俗概念界定与土家民俗元素的基本分类及其艺术特征的分析;第二部分主要归纳动画本体以及动画叙事的相关基础、形式、结构,从而引申出民族元素的动画叙事具体要求;第三部分则是:对于平面动画《西兰卡普》影像创作构思;第四部分则分析了动画中土家族民俗元素叙事运用,结合影像设计《西兰卡普》对于民俗元素的动画叙事时空、叙事结构、叙述视角、动画表现、动画叙事视听系统等进行纵向的分析。第五部分是对于土家族民俗动画叙事研究的启示。通过实践与理论分析的过程,扩宽了少数民族动画的传播路径,丰富了动画叙事的理论。对于土家族民俗保护与传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