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土家族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学教育
摘要: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练了各民族丰富的精神意蕴,极富传承价值。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首次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小学是个人接受学校教育的起点,是个人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也就成为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者身份的最佳时期。土家族地区作为民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在土家族地区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够增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实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这也为土家族地区学校寻求特色化办学、提高自我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那么,土家族地区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开展情况如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基于以上思考,本论文以张家界市T小学为个案,对土家族地区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及优化路径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以文化自觉理论为基础,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三个角度出发,探讨土家族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价值意蕴,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从探索土家族地区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现状出发,以张家界市T小学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访谈法探究该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实施背景。通过实地考察,发放问卷、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对张家界市T小学师生、校领导、学生家长展开调查,深入了解张家界市T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开展情况。基于调查结果总结出,该校已将非遗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课程资源、课外活动以及教学研究中,并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土家族文化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传承意识与文化认同感,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并进一步的凸显了学校办学品牌。但学校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够,教育力量薄弱;课程资源开发不足,课堂教学渗透程度低;校内课外活动不全,校外活动欠缺;家校协作程度不高,家长重视度欠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主体认知不足、相关资源利用不足、相关保障机制欠缺、受应试教育影响等。针对张家界市T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过程中的问题,结合土家族地区小学的现实发展,提出了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体系、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相关保障机制的优化路径。基于上述的分析和思考,以期完善土家族地区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一步保护与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希望笔者的梳理研究能为其他民族地区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