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
历史主动精神
时代新人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对人们的历史认知与价值认同造成冲击,历史使命感弱化、实践参与度降低的现象提示我们培养时代新人所面临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论述,以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其正式纳入党的历史决议,为破解这一现实课题指明了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发展史,为我们思考运用历史主动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历史经验与丰厚资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建构,可被概括为“概念维度——核心要义——实践逻辑”的三重递进框架。历史主动精神的概念维度是其理论建构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要义根植于“历史”“主动”“精神”三要素的协同互动之中,并通过历史场域的规律认知与价值承载、主体能动的多维实践与反思超越、集体精神的价值凝聚与行动升华,自然衍生出“历史情怀、历史自信、历史自觉、历史担当、历史创造”五大核心要义,形成从规律把握到实践创新的完整逻辑链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是概念要素、核心要义与实践主题有机统一的革命精神范畴,其内涵可概括为:“围绕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这一主题,通过历史情怀凝聚价值共识,历史自信筑牢思想根基,历史自觉锚定行动方向,历史担当激发实践动力,历史创造开辟历史新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可从历史背景、理论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三重视角剖析。首先,历史困境的倒逼构成其生成前提。列强侵略、主权沦丧与其他政治力量的失败,凸显党破解“民族独立——制度转型”复合难题的主体能动性。其次,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的中国化创新是其关键路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展出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建构机制;通过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整风运动的思想建党、土地革命的阶级动员等实践,实现了“剧中人——剧作者”辩证关系的创造性转化;同时,科学把握历史规律,确立“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等,在历史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中掌握革命主动权。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主动因子的创造性转化为其提供文化支撑。将民本思想升华为“人民主体论”,将“以史为鉴”革新为把握规律的历史方法论,将“匹夫之责”扩展为阶级使命,将“与时偕行”升华为“历史规律把握+主观能动发挥”的双向互动模式,将“革故鼎新”改造为制度革命,以实践论突破器物革新局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五阶段实践演进,呈现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辩证运动。从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到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与理论自觉,回应时代课题,开创了革命的独特道路。这一历程揭示,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既遵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又通过理论创新与策略调整突破历史条件限制。思想维度上,马克思主义从解释工具升华为革命指南;组织维度上,无产阶级政党的制度化建设将分散力量凝聚为政治主体;实践维度上,“挫败——反思——创新”的能动循环推动革命范式从城市暴动向农村割据的革命性跃迁。这种精神特质的核心在于,以唯物史观把握历史规律,以主体自觉创造历史机遇,最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完成现代国家建构的范式革命。正是这些实践探索与理论突破的辩证运动,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特质与影响的凝练提供了现实土壤。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特征体现为多维辩证统一:历史继承性与时代创新性相融合,既传承文明基因又回应现实需求;革命性与科学性相协调,坚持武装斗争原则与社会规律遵循;局部主动到全局主动的战略跨越,通过根据地建设与统一战线逐步掌握主导权;国际经验借鉴与自主探索结合,形成本土化革命路径。其影响深远而系统:锻造了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塑民众主体意识与集体行动能力,构筑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革命精神谱系,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系统性成就,并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中国方案。这些特质及系统性影响,为历史经验提供了内在逻辑基础与价值联结纽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经验呈现为政治根基、理论自觉、实践品格与战略视野的有机统一,共同构建了党在把握历史规律、引领革命进程中的主体能动性框架。在政治根基层面,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的协同共进构成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保障,既确保革命方向的集中统一,又激发基层活力与群众创造力,实现了政治势能与群众动能的制度化衔接。理论方法层面,实践探索与理论引领的动态互构塑造了方法论自觉,形成“实践——理论——新实践”的螺旋式认知闭环,既规避教条主义陷阱,又超越经验主义局限。实践品格上,历史经验总结与现实问题破解的有机统一彰显了实践理性,将历史镜鉴转化为现实破局的实践智慧,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制度弹性与政策迭代的动态平衡。战略自觉层面,历史大势洞察与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