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网络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话语权
摘要:
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是事关政党、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不断争取、确立、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并加速向社会各领域广泛渗透,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信息化执政环境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意识形态建设格局和面临的形势出现新变化。那么,如何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论文紧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展开,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一方面,聚焦“理论探源”之维,厘清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学理构造,另一方面,伫立“实践路向”之维,立足时代方位,探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实践进路。论文研究对象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用五个关键词概括:“新时代”是历史方位和时间跨度;“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研究的主题和聚焦点;“理论资源”是研究的要点,揭示了党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资源借鉴;“现实境遇”是研究的难点,也是文章研究的着力点;“建设举措”是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的最终落脚点。
首先,关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第一,主要涵盖了本论题的研究宗旨,总体构架、逻辑线索、目标任务和重点难点。对党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概念、内容、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特别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它是指中国共产党在网络空间凭借其独特优势,通过创新、传播、引导、调控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有效表达而形成的传播和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利、权力、权威和能力。第二,本论文探究了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源流及其取向。提炼了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要方式,包括争鸣博弈以精髓内核夺得话语权、刚柔相济以统治权威控制话语权、兼容并包以整合吸收扩大话语权、疏导结合以调整创新巩固话语权。考察了西方学者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论、福柯的话语权力论以及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想。第三,对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澄明与解蔽。如意识形态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与权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本体论之维揭示意识形态的本质。
其次,关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问题研究。第一,深入分析新时代党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产逻辑与运行机制。构成要素层面:分析了构成的四大要素,即主体、内容、载体、场域及其内在关系,这四要素是一个动态、有机、良性运行的系统,它们相互协作推进党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生成机理层面:从物质、价值、实践层面探究了其生成根源,从准备阶段、建构阶段、发展阶段和实现阶段探究了其生成过程,从竞合博弈、双向互动、引领认同探究了其生成规律。运行机制层面:明晰了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运行的四大机制,即决策与引领、传播与接受、说服与认同、评估与转换,这四大机制是一个纵向的前后相继、周而复始、有机衔接的动态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第二,探讨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现实审思。总结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要成效与基本经验,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资本运行优先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西方话语霸权渗透冲击网络空间主导地位、网络技术平台异化影响话语权威与公信力、多元社会思潮挤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空间等现实问题,并从主体因素、内容因素、载体因素、场域因素等方面对现实问题作了原因分析,旨在为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应对之策奠定基础。
最后,关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思路与举措研究。第一,探究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思路,主要从建设目标、建设理念和建设原则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二,从主体、内容、载体、场域四个方面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举措。从主体层面,凝聚党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合力;从内容层面,提高党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渗透力;从载体层面,增强党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力;从场域层面,净化党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舆论环境,进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