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儒学
儒学观
马克思主义
政策
政策过程
摘要:
儒学也称儒家思想或儒教,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思想体系。儒学承袭夏、商、周等古代华夏文明,经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而正式成为历代统治者倡导的治国思想。随着历代的推崇,儒学逐渐制度化,并与佛教、道教相互融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20世纪初,随着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制度化儒家逐步解体,儒学正统地位岌岌可危,一度成为人们攻讦的“封建文化”。尽管儒学逐渐式微,但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基因并未因批判而被抛弃或遗忘,而是被中国共产党继承下来。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而儒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儒学自然是无法绕开的重大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政策制定、执行等政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够代表党组织对孔子、儒学及以孔儒思想为基础的一系列思想、制度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就形成中国共产党儒学观。
中国共产党对儒学的认识经历了起伏,逐渐变得成熟。中国共产党儒学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首先,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反传统的浪潮之中,而儒学正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因此,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儒学持有十分鲜明的批判态度。其次,中国共产党儒学观产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际,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儒学成为人们攻讦的“封建文化”。再次,中国共产党儒学观产生于中西文化大碰撞之时。西学东渐,儒学逐步式微。中国共产党儒学观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作家对文化问题认识的影响,他们的文化理论直接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待儒学的基本原则。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儒学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调整。中国共产党儒学观常常融入于中国共产党对“旧文化”“古代文化”“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之中。根据中国共产党对儒学的看法和态度,中国共产党儒学观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儒学观的初步形成,1921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秉承着五四精神,对儒学持激烈的批判立场。第二阶段,中国共产党儒学观的执行与逐步调整,1927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逐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对儒学进行辩证分析,采取了一种对孔夫子暂时沉默的态度。他们制定了批判继承的文化方针和政策,强调对于封建社会中的古代文化应进行清理,将其中的封建糟粕剔除,同时吸取其中的民主精华。第三阶段:中国共产党儒学观的探索与曲折,1949至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批判继承方针和政策。在政策实践中大致形成两种不同的态势。一方面坚持正确执行批判继承政策,另一方面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执行批判继承政策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大力倡导批判,试图延续五四时期未完成的反封建任务,但实际上导致了思想界长达十年的混乱。第四阶段:中国共产党儒学观的理性回归及新发展,1978至今。在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推动中国共产党儒学观回归理性,继承弘扬的特征逐步得以彰显。中国共产党逐步开启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中国共产党儒学观随着历史时期的变迁呈现出复杂多元性。在民主革命时期,各方势力针对儒学、孔子后裔展开复杂的政策博弈。本文通过对比各方力量的儒学政策,以便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儒学观。特别是在国共两党的儒学观比较中,可以从广阔的政治视野中揭示儒学在近代社会中的处境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本文对中国共产党儒学观进行长时段的梳理,以避免对其认识的“碎片化”或“隔断历史”。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近代儒学现代化的状况,也能够更深入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同时还有利于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这种系统性的梳理为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提供了经验,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挑战,以及马克思主义如何进一步中国化,亦不无镜鉴之意。同时这一研究成果也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为文化政策的顺利执行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