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新人观
社会主义新人
“四有”新人
时代新人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新人观作为党的育新人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有效指导了新中国的新人培育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支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新人观进行理论溯源,可知其形成与发展的思想之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人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人格理想、中国近代社会的国民性改造思想。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人思想,其是中国共产党新人观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具体包括以社会历史中“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追求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新人思想,以及对苏俄社会主义新人的内涵进行了诠释,并对苏俄培育社会主义新人进行了设计的列宁的社会主义新人思想。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人格理想,先秦儒家提出了君子人格理想,并以“仁、智、勇”作为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明确了培养君子人格的各种方法,其中所体现出的“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新人观的形成与发展。最后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国民性改造思想,主要包括新民伦理思想和立宪国民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吸收借鉴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于国民性改造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转向,将国民性改造思想从以培养“新民”为目的转向以培养“新人”为目标,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新人观,从而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新人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新人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新人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四有”新人观、新时代的时代新人观。社会主义新人观的生成与当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1949年到1956年是其初步发展阶段,1956年到1966年是其成熟发展阶段。“四有”新人观的生成与当时实施改革开放和进行拨乱反正,以及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其在1978年到1989年逐渐发展成熟,在1989年到2012年继续深入发展。时代新人观的生成与当前党和国家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其在2012年到2017年实现了初步发展,从2017年至今逐渐发展成熟。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新人观的内容体系,可以从对新人内涵的系统诠释和对培育新人的科学设计两大方面进行把握。第一,中国共产党对于新人内涵的系统诠释明确了对于新人的基本要求和角色定位。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广大新人的基本要求包括热爱党和国家、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练就过硬本领、秉持担当精神、矢志艰苦奋斗。其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广大新人定位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担当者”。第二,中国共产党对于培育新人的科学设计明确了培育新人的坚实基础、主要方针、重要依托。首先,中国共产党强调要以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为培育新人提供基本保障,以文化的传承与繁荣为培育新人提供丰厚资源,以社会与生态的和谐为培育新人提供和谐环境,从而明确了培育新人的坚实基础。其次,中国共产党强调在培育新人的过程中,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新人方针,坚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培育新人的方针,从而明确了培育新人的主要方针。最后,中国共产党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育新人的重要法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培育新人为重要目标,把塑造更多优秀的新人形象作为培育新人的重要任务,从而明确了培育新人的重要依托。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新人观的理论基础、生成发展、内容体系进行总结分析,可知其主要特征体现为: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深度融合、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衔接、现实性与前瞻性的高度契合。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新人观的价值意蕴主要包括其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关于其理论贡献,首先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包括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内涵的中国化时代化,以及对马克思“教劳结合”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其次是对中国传统君子人格理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包括对传统君子人格内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对培养君子人格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关于其实践意义,首先是为党的教育方针的制定明确基本路向,包括明确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及立德树人的教育指向;其次是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大业厘定动力源泉,包括为中华儿女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关键指引,以及为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方略。
在新时代,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新人观,推动育新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第一,强化育新人的组织保障。其中,各级党委要科学谋划和扎实推进育新人工作,各级团组织要切实担负起培育新人的重要职责,青联、学联等各类组织要进一步发挥培育新人的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