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文明
历史进程
基本经验
摘要:
“文明史书写”是树立民族自信、讲好发展故事和守护集体记忆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回顾过去的文明创造,进一步思量未来如何跨越危机、再造辉煌。从文明发展角度审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但能够丰富传统政治叙事或事件研究,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党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卓越贡献。它将党的百余年奋斗置于文明发展的长线逻辑中,将中国现代发展从“一国的特殊案例”升华为“具有示范意义的文明范式”,既打破“历史终结论”的迷思,又明证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更助力人类对更高文明的探索。因此,它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使命,也是讲好中国文明故事、建构中国文明话语的学术支撑。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论断、新命题,是对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艰苦卓绝的伟大奋斗承载文明、捍卫文明的生动写照。对其研究,要立足“大历史”视野,遵循“理论—历史—内容—经验”的基本逻辑理路,综合采用文献分析、对比论证、归纳演绎等方法,突破以往研究中“文明发展史完全等同于现代化史”的研究桎梏,全面地、系统地阐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而推动实现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对于“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思想基础而言,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秉持中华文明的内生影响,以及批判继承人类文明发展成果。就要素内容而言,它以“社会主义”为制度属性,以“物质生产”为根本动因,以“现代社会”为实体本质,以“协调共生”为内在特征,以“人民本位”为价值目标。就基本原则而言,这一文明创造中,始终遵循“守正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目标性与功能性相适配”“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合”以及“现实性与理想性相连通”的逻辑前提与方法基础。
考察“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追溯“历史先声”。首先,传统中华文明因其固有矛盾,制约社会生产的进步发展、阻碍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资本主义文明存在“自在困境”和“适用困境”,虽有进步性,却未能在中国有效推行,二者是党的文明创造的内外因。因此,新的文明形态既要承担新的内部使命,即修复文明肌体、重塑文明意识,又要承担新的外部使命,即以新的价值、实践超越资本主义。其次,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文明危机,为破解这一危机,各种政治力量先后尝试,却相继以失败而告终。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五四运动的爆发,中西文明的争论日盛,融合且超越东西方文明的“‘第三’之文明”的提出,推动对中华文明的价值重拾、创新调和。再次,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先进的思想理论、坚强的领导组织具象化“‘第三’之文明”,推动中华文明发展指向社会主义,中国开始发展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文明”。
明确既定的目标和道路前提下,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历史主体自觉,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要素规律,又赓续于中华文明、立足于中国实际,于各个时期相继推动中国现代文明发展于理论、实践和话语上的创新创造。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孕育生发”。中国共产党以革命为动力,推动近代中国文明形态早期转型,其主导的救亡图存转向“反帝反封建”的“彻底革命”,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路。以“新民主主义”初步铺设新的文明形态之构想,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以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蓝图。这一时期的伟大成就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充分的社会条件、构建现实的政治实体,以及激发强烈的精神主动。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初步探索”。中国共产党通过实现公有制和工业化、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奠定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推动向“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过渡。此后,反思传统社会主义,创新建设规律认识,开启“第二次结合”,以“四个现代化”为核心,初步探索社会主义整体建设。这一时期的伟大成就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扫清顽固的阶级障碍、构筑牢固的制度根基,以及奠定初步的工业基础。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创推进”。中国共产党通过解放思想,确立“何为社会主义进步发展的内外推动力”。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文明构建的话语起点,进一步认清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的文明性规律。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逐步形成以“五大文明”为主体的现代文明建设布局。这一时期的伟大成就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强大的物质力量、提供有力的体制保证,以及擘画科学的战略蓝图。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拓展巩固”。随着社会矛盾的转化,新的顶层设计下,中国共产党对文明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文明实践的维度不断拓宽、对文明话语的建构不断成熟,进一步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第二个结合”中推动实现中华文明现代转型。这一时期的伟大成就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锻造更加坚强的领导力量、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