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屈原
楚辞
两汉
接受
摘要:
屈原及其楚辞作品对中国文学乃至文化之影响,可谓深远。两汉乃楚辞初兴阶段,这一时期的楚辞接受奠定了屈原及其楚辞作品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两汉楚辞接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研究两汉楚辞接受时,借鉴并引入西方接受美学观念相关照,以效果史(以传播史为中心)、阐释批评史和影响史(后世文人的模拟借鉴创作等)三条线索,以时间顺序梳理楚辞接受概况,总结归纳各个时期的接受特征,以此展示不同时代的文学接受倾向。在此基础上,论文分四大部分进行探讨研究。第一部分,立足于宏观角度,纵观两汉楚辞接受概况,依据不同时期接受状况不同,将两汉楚辞接受划分为三个阶段:楚辞接受滥觞期(西汉前中期)、楚辞接受全面发展期(西汉后期)、儒学思想浸透下的楚辞接受(东汉)。这部分概述了不同时期的接受特征,并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接受情况背后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第二部分,从楚辞传播角度切入,以楚辞作为文学接受的客体、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考察探究两汉楚辞传播状况以及特点,包括传播方式、传播区域和受众群体等研究。第三部分,依托第一条线索基础上的楚辞阐释研究,即楚辞接受主体中的学者群体对楚辞的记载、收录、评价、研究等接受行为。这一部分以时间为线索,研究了不同时期对屈原及其楚辞作品不同接受倾向状况,体现出儒家文艺观对两汉文人学者的思想渗透和影响。第四部分,考察以屈原作品为中心的楚辞对两汉文人创作的影响。汉代文人文学作品创作中对楚辞的借鉴学习模仿引用是楚辞接受中的重要一环。可以说,两汉数百年文学创作是在楚辞的照耀和滋润之下发展壮大的,这部分将两汉文学作品分为诗和赋两类,又将赋划分为散体赋和骚体赋,分别从思想内涵、题材内容以及形式体制、艺术表现等诸多方面,研究两汉文学作品对楚辞的接受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