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屈原赋
生态美学
人与自然
审美关系
生态审美意蕴
摘要:
屈原赋的美学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楚辞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屈原赋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香花香草的意象运用、缠绵悱恻的抒情艺术、弘博丽雅的语言风格等等,都具有特定地域文学艺术的美学特征,同时也是一种人与自然审美交融、和谐共振的生态审美呈现。屈原赋生态审美的形成有多重因素:一、楚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并滋养了诗人的审美心灵。自然环境不仅为屈原提供早期的审美对象和审美体验,而且对诗人的整个审美心理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二、楚国巫神文化对自然信仰的保留促成了诗人对自然的浪漫主义想象。巫觋文化将“万物有灵”原始自然观保留下来,这不仅促进屈原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也丰富了屈原对自然界的理解。三、《诗经》比兴手法的运用开创了诗歌感发传统的先河。比兴手法从审美主体的感受角度出发,扩展人对自然美的审美知觉,丰富了自然的审美内涵,为屈原赋时期的自然审美奠定了审美基础。屈原赋生态审美的具体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呈现方式是物我合一,情景交融;另一种呈现方式是虚实相合,人神一体。在对自然生态进行审美时,屈原以其独到的审美把握能力赋予自然物以深厚的象征意蕴,使自然美与人格美、人情美完美结合,构建美美与共的象征体系,体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完美契合的生态和谐美。由此可见,屈原对自然的审美不是一种单纯的审美行为,他不仅融入了大胆的想象,更重要的是他融入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体验,折射出其浪漫主义的自然至美取向和本真的生存态,这些都是富有个人体验的生态审美形态的体现。屈原赋的生态审美对现代生态文明的启示在于其对自然的开放态度和审美态度上。前者表现为诗人对自然之丰富性和神秘性的充分接受和内化,由此获得心灵的广阔天地,收获人生之意义的多重寄托,这与现代工具理性下将自然物质化、资源化等一元论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者表现为诗人对自然美的敏感和推崇,由此获得一种审美的生存状态,这与现代人对自然环境的忽视和破坏形成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