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多元系统理论
翻译
郭沫若《屈原》
革命文学
摘要:
“革命文学”作为中国左翼文学运动中震耳欲聋的口号之一,长期受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界的关注。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屈原》写于革命文学盛行的1942年,在中国一经上演就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影响,它为我国抗日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武器。在短短的十年后,这部用于鼓舞中国人民抗日热情的文学作品竟然就被日本著名评论家須田祯一译成日文,而且,最不可思议的是截至1972年,累计演出500余场,场次远远超过了中国。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屈原》这部革命文学作品上演后给日本社会带来什么样积极的影响,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选择了本论文题目。本稿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尝试探索了五幕剧《屈原》的创作成因,在厘清了《屈原》成书、日译、在日传播的脉络后,呈现在笔者眼前的是一条清晰的中日革命文学交流路径,这一个案更是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范式,诚然,也验证了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指导意义。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郭沫若和历史剧《屈原》的内容。从中国革命文学来说,郭沫若作为中国文坛占有重要的地位的重磅人物,他的影响不可忽视。第二部分以《屈原》在日本的二次大型公演为中心,整理了其上演契机与上演后在日本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详细分析在翻译视域下利用多元系统理论论述历史剧《屈原》的创作成因以及在《屈原》日本的受容。第四部分梳理了以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为代表的中日革命文学的交流。挖掘《屈原》剧本的诞生和日本革命文学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