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招魂》
字幕翻译
生态翻译学
翻译适应选择论
三维转换
翻译策略
摘要:
美国出品的英文电影《招魂》(The Conjuring)讲述了驱魔师沃伦(Warren)夫妇帮助佩伦(Perren)一家摆脱恶灵骚扰和威胁的故事。由于该影片声称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使其蒙上了一层细思恐极的色彩。《招魂》自上映以来备受好评。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爱奇艺网站上的《招魂》电影双语字幕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分析该电影整体的翻译生态环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旨在研究恐怖电影字幕翻译中的翻译策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字幕翻译的适应性转换。本论文着重分析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所做出的适应与选择,是否为整个电影文本的生态环境带来积极影响。本文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视角分析了恐怖电影中常用的翻译方法,即直译、意译、压缩性意译、删除、增译和意译加增译,并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对《招魂》中的字幕翻译实例进行分析,探讨了不同维度下字幕翻译中出现的错误和译者采取的适应性选择,并对部分字幕翻译案例提出了改进意见。从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角度来看,译者需要从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进行转换。《招魂》中多是人物对话,文本多为日常语言,可直接用直译实现语言形式的转换。少数句子由于不适应译入语翻译生态环境,可采取意译完成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转换。同时,《招魂》电影字幕翻译研究表明,译者还需提升自身意识,避免在翻译中出现用词错误、误译和漏译等问题。从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角度来看,《招魂》主要涉及与西方基督教相关的文化背景,需要译者译前对基督教文化积累充分的背景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努力克服文化差异,避免译文“水土不服”的现象。电影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涵盖了社会生活、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的信息。电影《招魂》中包含文化信息的字幕多使用意译和增译来实现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转换,通过意译法适应原文,通过增译法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项进行修复和补偿。如果不能掌握源语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具备较强的文化意识,就无法跨越文化差异成功地实现文化转换。从交际维度的适应性转换角度来看,字幕译者应有意识地进行适应性选择。电影《招魂》包含大量对话,而对话的风格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极为重要。因此,译者要注意在进行对话翻译时努力再现人物的风格和形象。为实现交际意图,《招魂》中的字幕翻译常采取删除、压缩性意译和意译加增译的翻译方法,帮助译入语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电影。字幕翻译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采用删减的方法突出重要信息,但随意省略原文词句会造成丧失原文内涵的问题,最终破坏译入语生态环境,观众也无法进一步理解剧情发展和人物动机。生态翻译学为字幕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在生态翻译学的适应与选择理论指导下,从三维转换的视角分析了电影《招魂》中常用的翻译方法和容易出现的错误,并讨论了三维转换视角下恐怖电影字幕翻译的适应与选择,为今后的恐怖电影字幕翻译提出了以下建议:译者在翻译电影字幕的过程中,不仅要熟练掌握源语和译入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更要全面理解电影剧情和人物性格,注重交际层面上的语言转换,掌握对话中的交际思维,做到在忠实传达原文内涵的同时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