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典籍英译
楚辞九歌
形象变异
巫术
翻译策略
摘要:
《楚辞·九歌》原本是楚国南部流传已久的一套民间祭神乐曲,经过屈原的加工改写,形成了一组具有独特体系的抒情诗,是《楚辞》中最具神秘气息的作品,体现了楚国的巫术文化、乐舞文化、饮食文化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884年至今,《楚辞·九歌》的英译本27个,大部分是节选,全译本仅12个。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对《楚辞·九歌》英译进行了研究,但译本中的巫术文化形象变异研究却零星可数。因此,对《楚辞·九歌》英译本形象变异的研究,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客观地向世界展示上古中国形象。本研究以《楚辞·九歌》原文及霍克斯(David Hawkes)(2011)、苏古柏(Gopal Sukhu)(2012)、许渊冲(2008)、杨宪益夫妇(2001)的四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采用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四个英译本中的巫术文化形象变异进行了研究。基于国内权威注疏,提取了《楚辞·九歌》原文中53个巫术文化形象表达,归纳了自形象特点。比较了53个自形象表达与四个英译本相应译文,发现巫术文化他形象在翻译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且四个译本的变异程度不同。从文本、译者、文化三个层面探究了译本中他形象变异的原因,并评价了四个译本中的形象变异。提出更好地传递自形象的策略。研究拟回答四个问题:(1)《楚辞·九歌》的巫术文化自形象是什么?(2)《楚辞·九歌》四个译本中的巫术文化他形象产生了哪些变异?(3)四个译本中造成形象变异的因素有哪些?(4)哪些策略能更好地传递自形象?研究发现:(1)《楚辞·九歌》原文中的巫术文化自形象主要表现为自然崇拜。(2)巫术文化他形象在四个译本中都发生了如下变化:自然崇拜减少,原文联想意义缺失;生殖崇拜增加,原文联想意义变形。霍克斯(David Hawkes)和苏古柏(Gopal Sukhu)译本注释较多,更好地传递了原文内涵,他形象变异较少;而许渊冲和杨宪益夫妇译本注释较少,造成了原文内涵的缺失和变形,他形象变异较多。(3)四个译本中形象变异的主要因素有:翻译策略、译者对自形象的理解、社会集体想象对译者的影响。适当的形象变异能提高译文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促进中国形象的传播,而过多的形象变异不利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形象的理解和接受。(4)更好地传递自形象的策略有:在译文中增加注释、提高译者知识储备、传播方式多样化等。本研究希望能为典籍英译提供参考,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传递中国形象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