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小麦
黑麦
FISH
异染色体系
抗病性
遗传多样性
摘要: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AABBDD,2n=6x=42)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为人类提供约20%的蛋白质和热量。黑麦(Secale cereale L.,RR,2n=2x=14)作为小麦的三级基因资源,是小麦的近源物种之一,携带有大量的有用基因。远缘杂交可以使不同种属之间的优良性状结合,扩大遗传变异,创制优良杂种后代。因此,为了弥补传统杂交育种中遗传资源不足的缺陷,利用远缘杂交技术将黑麦所携带的优势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中,是提高小麦育种水平的有效育种途径之一。由于目前广泛推广的小麦品种大多为小麦-黑麦T1RS.1BL易位系,并且黑麦亲本几乎均为Petkus,来源单一,缺乏遗传多样性,因此随着病原菌新的生理小种的出现,T1RS.1BL易位系抗病基因的抗性逐渐减弱甚至丧失。为了对普通小麦品种进行改良,增加小麦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探究了不同黑麦间的亲缘关系,继续创制并鉴定黑麦来源不同的新小麦-黑麦易位系,并对它们的细胞遗传学特性及农艺性状、抗病性等性状进行了研究,进而为黑麦及小麦育种工程提供更多优良的种质资源和理论基础。本研究最终获得以下结果:1.对包括已测序的威宁黑麦在内的15种野生黑麦、杂草黑麦及栽培黑麦进行细胞学鉴定及探针信号位点及强度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种重复序列在这15种黑麦中75%的位点上并没有表现出很高的多态性,即变异率未超过60%,说明这些位点所处的染色体区段有着较为保守的序列,较为稳定,不会轻易发生变化;同时,还存在25%的位点上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这些位点几乎都位于染色体的端部或亚端部,说明端部和亚端部有较大的变异。该结果可以初步揭示不同黑麦品种染色体区段的不同以及不同黑麦之间的亲缘关系;除此之外,证明了黑麦内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这为未来的黑麦育种以及进一步利用不同黑麦作为亲本进而培育新的优良小麦-黑麦易位系材料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2.在秦岭黑麦与川农25的杂交后代中,鉴定得到了3个6RS双端体附加系、3个6RL双端体附加系、2个6R纯合二体附加系及1个T6RS.6AL易位系117-6。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条锈病及白粉病的抗性鉴定,结果发现这些材料均表现为高抗。与小麦亲本CN25相比,117-6的产量显著增高,实验证明在6R染色体上存在可以利用的抗病基因和增产因子,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而这些新品系可作为小麦抗病高产遗传改良的桥梁亲本和育种资源。3.在白粒黑麦和绵阳11的杂交后代中,鉴定得到了一个T7BS.7RL易位系RT14-245。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RT14-245高抗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且抗病基因应位于7RL染色体臂上。RT14-245是一个抗病育种潜在的优良种质资源。4.为了对其7RL染色体臂上的抗病基因进行进一步的应用及对抗病基因进行初步定位,对RT14-245进行了辐射处理。在M及M中鉴定得到了7RL端部明显变小的T7BS.7RL缺失系、同时含有7BS.7RL-7DS和7RL-7DS.7DL的易位系以及只含有7RL-7DS.7DL的小片段易位系这3类纯合材料,有些材料还发生了小麦3B/4B易位。对纯合变异体进行了田间成株期的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发现相对于辐射亲本,部分材料的条锈病抗性减弱。说明可能在辐射过程中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导致了抗病性的变化。这些新材料为7RL上抗条锈病基因的定位奠定了物质基础。5.为了确认白粒黑麦7RL染色体臂的导入对株高的影响,对RT14-245和M进行了株高及穗颈长的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7RL的导入显著增高了株高及穗颈长,并且株高和穗颈长呈极显著相关。6.对秦岭黑麦、威宁黑麦、***及***分别与川农25及川农27的杂交后代进行了鉴定,得到了不同黑麦来源的新的小麦-黑麦易位系,包括T1RS.1BL、T1RS.1AL、T6RS.6AL等纯合易位系材料,以及大量涉及1R-7R的杂合异染色体系。本研究将秦岭黑麦和威宁黑麦基因导入到小麦中,对中国本土黑麦资源进行了充分发掘和利用;将***和***的基因导入到小麦中,成功的实现了杂草黑麦基因的成功转移。除此之外,还从染色体层面及田间调查证明了抗病基因的遗传多样性。这些含有不同黑麦染色质的新型种质资源为将来的小麦抗病、高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育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