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结直肠癌
循环肿瘤细胞
甲基化
miR-486-5p
miR-34c-5p
摘要:
第一部分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CTC)分选捕获系统的建立目的:构建针对结直肠癌CTC的多功能高效纳米免疫脂质磁球,用于结直肠癌CTC的分选捕获及数量统计。方法:通过反向蒸发法制备Ep CAM(Ep CAM Magnetic liposome,EP-IML)和EGFR免疫脂质磁球(EGFR Magnetic liposome,EG-IML),采用粒径电位分析仪、蛋白电泳仪、原子力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仪、磁性能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等对构建的免疫脂质磁球系统进行分子结构和性能的表征,初步建立一套针对结直肠癌CTC分选捕获系统。结果:成功制备了EP-IML和EG-IML两种免疫脂质磁球;粒径分别为227.8±5.6 nm和200.8±7.2 nm,电位分别为30.3±2.7 m V和32.5±3.7 m V,免疫磁球在水溶液中分散均匀稳定(分布分散且不团聚)。此系统磁球表面抗体纯度较高,饱和磁化强度分别为26.7和49.2 Am2/Kg,具备Fe3O4磁性颗粒的结晶性能。结直肠癌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该磁球系统细胞毒性较低,生物相容性好,能达到临床使用要求。结论:完成结直肠癌CTC的多功能高效纳米免疫脂质磁球的制备,并完成对其功能特性的表征,可用于结直肠癌CTC的分选捕获及数量鉴定。第二部分结直肠癌CTC分选捕获系统的精准和稳定性研究目的:开展循环肿瘤細胞高效磁分选捕获系统相关结直肠癌辅助诊断功能验证;并进行功能优化。方法:对建立的结直肠癌CTC分选捕获系统;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病例作为重点考察,分析捕获系统与临床病理的一致性。此外,进行此系统与Cell Search检测系统的比对,进一步证明检测体系的可行性和稳定性。结果:对建立的结直肠癌CTC分选捕获系统所用试剂用量和反应条件等作出优化和完善调试后,成功构建针对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捕获系统: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分选、捕获、鉴定系统。细胞实验显示EP-IML和EG-IML对结直肠癌细胞均有较高的捕获能力,捕获率可达90%以上。临床实验证实:EP-IML和EG-IML能有效地捕获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TC,染色效果清晰可辨。与Cell Search检测系统进行比对,发现此检测体系有较强的精确度和更高的稳定性。结论:通过对建立的结直肠癌CTC分选捕获系统各项参数进行逐步优化,一系列综合验证后,此结直肠癌CTC分选捕获系统具有精确度高,稳定性好的特点。第三部分微小RNA mi R-486-5p/mi R-34c-5p在CRC单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目的:临床入组结直肠癌样本,开展对外周血CTC及对应组织样本mi R-486-5p/mi R-34c-5p表达水平及甲基化水平的检测。方法:通过EP-IML和EG-IML磁分选获得的细胞分别提取DNA和RNA,通过荧光定量PCR及q MSP分别进行mi R-486-5p/mi R-34c-5p的表达水平及甲基化水平的检测。选取入组检测结直肠癌CTC患者的配对组织样本,提取DNA和RNA进行反转录后通过荧光定量PCR及q MSP分别进行mi R-486-5p/mi R-34c-5p的表达水平及甲基化水平的检测。检测与之对应的循环肿瘤细胞mi R-486-5p/mi R-34c-5p表达水平及甲基化水平的一致性,建立结直肠癌来源的组织层面与血液层面的一致性分析及引起动态差异的因素。结果:基于CTC分离获得的核酸样本,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来源于结直肠癌患者的mi R-486-5p/mi R-34c-5p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人群(P<0.05);q MSP结果显示:来源于结直肠癌患者的mi R-486-5p/mi R-34c-5p的甲基化水平明显增高(P<0.05)。此外,与CTC对应的组织样本中mi R-486-5p/mi R-34c-5p表达水平及甲基化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与CTC获得的mi R-486-5p/mi R-34c-5p表达水平及甲基化水平一致。结论:通过对来源于临床入组的结直肠癌样本中mi R-486-5p/mi R-34c-5p表达水平及甲基化水平的检测,来源于CTC与来源于组织样本的mi R-486-5p/mi R-34c-5p表达水平及甲基化水平变化趋势一致。第四部分微小RNA mi R-486-5p/mi R-34c-5p过表达及去甲基化对CRC细胞功能的影响目的:分别在mi R-486-5p/mi R-34c-5p过表达及去甲基化状态下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以及凋亡的影响。方法:设置:对照组(NC组),采用5-Aza进行去甲基化处理,构建mi R-486-5p/mi R-34c-5p的去甲基化组(5-Aza组),通过慢病毒构建mi R-486-5p/mi R-34c-5p过表达组(mimics组)。在SW480和LOVO结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