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膀胱癌
microRNA
miR-490-5p
实时定量PCR
c-Fos
TET1
UVRAG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细胞侵袭
摘要: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泌尿系统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临床上对于膀胱癌的治疗策略主要是采用手术切除为主,辅以灌注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但效果不理想。寻找膀胱癌的发病基因,了解膀胱癌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为膀胱癌的诊疗提供理论基础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MicroRNA (miRNA)是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内源性的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大小约22个核苷酸,通常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大量研究表明,miRNA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侵袭、转移及凋亡等各个环节。MiRNA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时序性和组织特异性等特点,预示它们可能是在一个新发现层次上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miRNA的表达谱可作为肿瘤诊断和预后的指标,对其机制的深入探讨有望为膀胱癌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miR-490-5p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在肿瘤中异常表达的重要的microRNA。初步研究发现,其在包括膀胱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显著下调,我们推测其在膀胱癌中发挥类似抑癌基因的功能。为了探索miR-490-5p与膀胱癌的关系,我们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在膀胱癌、癌旁非肿瘤组织、膀胱癌细胞及正常膀胱细胞之间的表达,探讨其与患者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筛选miR-490-5p的靶基因,应用Western blot进行靶基因蛋白的验证。上调miR-490-5p的表达水平,研究其对膀胱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进而探讨miR-490-5p在膀胱癌中可能的分子机制,以期为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第一章miR-490-5p在膀胱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miR-490-5p在膀胱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20例膀胱癌及其癌旁非肿瘤组织、3株膀胱癌细胞(T24、BIU-87和5637)和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SV-HUC-1)中miR-490-5p的表达水平,研究其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 结果:与配对的癌旁非肿瘤组织相比,癌组织中miR-490-5p的表达在所有样本中均下调。癌组织中miR-490-5p的相对表达量为1.175士0.643,癌旁非肿瘤组织中为8.539±1.920,两者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20例膀胱癌组织标本中,根据临床分期分组,Ⅱ期miR-490-5p的相对表达量为1.149±0.677,Ⅲ-Ⅳ期为1-214±0.632,两者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病理分级分组,高分化组中miR-490-5p的相对表达量为1.770±0.452,中-低分化组中为0.688±0.206,两者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膀胱细胞系SV-HUC-1中miR-490-5p的表达显著高于三种膀胱癌细胞(T24.5637、 BIU87)(P<0.05),且随着膀胱癌细胞恶性程度的增加,miR-490-5p的表达渐次降低(5637>BIU87>T24)。 结论: 1、膀胱癌组织中miR-490-5p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非肿瘤组织,提示miR-490-5p的表达下调可能与膀胱癌的发病机制有关。 2、膀胱癌组织中miR-490-5p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分期无关。 3、膀胱癌组织中miR-490-5p的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相关,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而降低。 4、miR-490-5p在三种膀胱癌细胞系中表达都显著低于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SV-HUC-1,其表达水平与膀胱癌细胞恶性程度有关,随细胞恶性程度的增高而降低。miR-490-5p在T24细胞中表达最低,据此选择该细胞系进行后续细胞功能实验及机制研究。 第二章膀胱癌组织和细胞中miR-490-5p靶基因筛选以及验证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检索,预测miR-490-5p的靶基因,并对这些靶基因进行验证 方法:通过***和miRanda三个数据库进行检索,筛选miR-490-5p潜在的靶基因:c-Fos、TET1和UVRAG。从实验一结果中选择miR-490-5p表达最低的6例膀胱癌组织、癌旁非肿瘤组织及4株膀胱细胞,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对这三个靶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验证。 结果:同膀胱癌旁非肿瘤组织相比,c-Fos蛋白的含量在膀胱癌组织中显著上调(P<0.05),UVRAG的含量显著下调(P<0.05),而TET1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同正常膀胱细胞相比,c-Fos蛋白的含量在膀胱癌细胞中显著上调(P<0.05),UVRAG的含量显著下调(P<0.05),而TET1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1、miR-490-5p在膀胱癌中发挥着类似“抑癌基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