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颊脂垫
细胞培养
增殖潜能
成骨
摘要:
目的
对不同来源的人脂肪干细胞(ASCs)进行体外增殖培养,对比其多种细胞生物学特征及增殖潜能。对人ASCs进行体外成骨分化诱导培养,对比研究两种来源的ASCs成骨活性的差异。探讨颊脂垫作为潜在的富含ASCs的供体,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尤其是应用骨组织工程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无菌条件下分别提取新鲜的超声乳化负压吸脂术所得腹部皮下脂肪和面部轮廓整形手术切取人颊脂垫脂肪各10ml,Ⅰ型胶原酶消化,离心后提取ASCs,原代培养14天时,对两组细胞进行消化,计数,此后每3天换液一次,达80%融合时传代。分别取两种来源生长良好的第5代ASCs,通过CCK-8试剂盒操作要求测定两组ASCs的增殖指数,以此检测两组ASCs增殖潜能的差别;并对其进行成骨培养,分别于3、7、14天,利用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操作要求测定两组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并从成骨培养第1天开始,连续7天测量其增殖指数,比较两组ASCs在经过成骨培养后其增殖潜能和成骨潜能有何差异。
数据均由作者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
1、人颊脂垫为特化脂肪组织,血管成分明显多于皮下脂肪。颊脂垫提取ASCs密度为(8.77±1.28)×104/ml,显著高于吸脂术来源者(6.00±0.47)×104ml; ASCs(?)中植入培养瓶中48h滞留期后可见少量的梭形细胞贴壁,细胞形态不一,核居中。从第3天开始,进入增殖期快速期,细胞培养至第7天,可见细胞以集落或散在的方式增长,两个不同部位的ASCs形态差异较小,均以梭形和多角型为主,但颊脂垫部位ASCs形态更加均一。细胞培养至第3代,开始表现快速增殖,颊脂垫来源ASCs形态较吸脂术来源者,形态更加均一且增殖更快。ASCs逐渐长满瓶壁,经传代培养逐渐转变为均一的多边形。
2、不同来源ASCs,其表面标志CD44均呈阳性表达,造血干细胞的标志CD34均呈阴性表达,结果显示,ASCs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特征。
3、经成骨培养后,ASCs的增殖速度较未成骨培养前明显减慢,经成骨诱导后的两组ASCs相比,在前3天,诱导后的ASCs的增殖速度与未诱导时ASCs差异不大;4—7天时,颊脂垫部位成骨诱导的ASCs的增殖速度显著快于吸脂术来源的ASCs成骨诱导后的增殖速度。且P<0.05,两者有统计学差异。
4、人不同部位ASCs成骨培养3天后,碱性磷酸酶活性颊脂垫组为15.8±1.25u/100ml,吸脂术组为9.43±1.65u/100ml, ASCs成骨培养7天后,碱性磷酸酶活性颊脂垫组为33.84±7.44u/100ml,吸脂术组为18.66±3.70u/100m1,成骨培养14天时,碱性磷酸酶活性颊脂垫组为61.56±5.43u/100ml,吸脂术组为45.03±4.56u/100m1,所有结果经t检验,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人颊脂垫部位来源的ASCs相比吸脂术来源的ASCs,单位体积组织内可提取的ASCs密度更高;且颊脂垫来源ASCs增殖活性高于吸脂术来源ASCs,且具有更高的成骨活性。
2、人颊脂垫脂肪易于获得,供区提取造成的损伤小,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并且颊脂垫组织的血管丰富,不同人群颊脂垫组织的大小是相似的,它们独立于体重和脂肪的分布,不会受到体重和脂肪分布的影响,是稳定可靠的ASCs组织来源。
3、颊脂垫有望成为未来口腔颌面部,乃至全身各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理想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