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ADAR1
增殖
侵袭
迁移
凋亡
摘要: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简称内异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妇科疾病。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育龄妇女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1]。内异症在组织病理学上为良性病变,但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如浸润、转移和复发等,少数患者可发生恶变。有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灶和一些相邻的妇科肿瘤有共同的基因改变,存在恶性转化的基因谱[2]。RNA编辑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后修饰方式,可以造成遗传信息改变和蛋白质多样性[3]。在人类,最普遍的RNA编辑类型是A-to-I编辑,这一过程由作用于双链RNA(dsRNA)的腺苷脱氨酶家族(ADARs)催化形成[4]。ADARs家族包括三个成员:ADAR1,ADAR2和ADAR3。ADAR1和ADAR2在组织中普遍表达且具有RNA编辑活性,而ADAR3只表达于脑组织中,无编辑活性[5]。目前,ADAR1是研究最为明确且生物学功能尤为重要的一种腺苷脱氨酶。ADAR1介导的A-to-I RNA编辑的错误调控与肿瘤发生有关,其途径是灭活抑癌因子或激活促进肿瘤进展的基因。在细胞和小鼠模型研究中,ADAR1过表达可增加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肿瘤相关特征,而ADAR1的下调降低了这些特征[6,7],说明ADAR1可促进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一些与肿瘤相似的生物学特征,因此我们猜想ADAR1是否也会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为止,关于ADAR1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研究ADAR1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探讨ADAR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行子宫全切术治疗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其中包括正常子宫内膜组织(NE)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内膜组织(EE)各6例。纳入标准:患者术前3个月未使用激素治疗,年龄在35-49岁之间,月经规律。排除合并其他子宫内膜疾病者,如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癌等。实验分组:将转染过表达ADAR1质粒的正常子宫内膜细胞分为ADAR1过表达组(ADAR1-OE组),过表达阴性对照组(OE-NC组),空白对照组(NE组);将转染沉默ADAR1质粒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分为ADAR1-shRNA实验组,shRNA阴性对照组(shRNA-NC组),空白对照组(EE组)。2.研究方法:(1)收集的内膜组织立即放入加有青霉素和链霉素的无菌生理盐水中以进行子宫内膜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2)构建ADAR1过表达质粒和ADAR1沉默质粒,在慢病毒介导下转染正常子宫内膜细胞和内异症在位内膜细胞。(3)分别应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内膜细胞中ADAR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4)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内膜细胞的活力,EdU法检测其增殖能力。(5)应用Transwell法检测各组内膜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明胶酶谱实验鉴定内膜细胞中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的活性。(6)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内膜细胞的凋亡能力。3.统计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过表达及沉默ADRA1的子宫内膜细胞株构建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DAR1-OE组中ADAR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OE-NC组明显提高(P<0.05);ADAR1-shRNA组的ADAR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shRNA-NC组显著降低(P<0.05)。***1对子宫内膜细胞活力及增殖的影响CCK-8实验结果显示,ADAR1-OE组的OD450nm值明显高于OE-NC组(P<0.01);ADAR1-shRNA1和ADAR1-shRNA2的OD450nm值与shRNA-NC相比明显降低(P<0.001)。Edu实验结果表明ADAR1-OE组的平均细胞增殖数较OE-NC组明显增多(P<0.01);ADAR1-shRNA1和ADAR1-shRNA2组的平均细胞增殖数均较shRNA-NC组显著减少(P<0.001)。***1对子宫内膜细胞侵袭的影响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ADAR1-OE组的侵袭细胞数较OE-NC组明显增加(P<0.01);ADAR1-shRNA组的侵袭细胞数较shRNA-NC组明显降低(P<0.001)。明胶酶谱实验表明ADAR1-OE组的MMP-9的表达高于OE-NC组,ADAR1-shRNA1组和ADAR1-shRNA2组中的MMP-9表达低于sh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