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细胞凋亡
摘要:
肝癌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病数超过850,000例。而在所有原发性肝癌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肿瘤,目前针对HCC并无非常理想的早前诊断和治疗手段。因此,深入了解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对发现肝癌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和潜在有效的治疗靶点至关重要。我们课题组致力于HCC肿瘤干细胞起源、维持机制与生物学作用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打击HCC肿瘤干细胞和抑制肿瘤转移等策略研究。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微小染色体维持(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MCM)蛋白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之一—MCM7,有可能在HCC的肿瘤干细胞维持及肿瘤转移中发挥作用。该家族目前有十个成员,是DNA复制前复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DNA复制精确启动和DNA损伤修复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课题组利用肝癌组织芯片检测其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在80对肝癌/癌旁组织标本中,相比于癌旁组织,MCM7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肝癌临床病理分级、肿瘤大小、AFP水平呈正相关,与肝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本课题旨在进一步明确MCM7在肝癌发生发展的作用,通过慢病毒转染MCM7干涉载体,构建MCM7敲低的稳转肝癌细胞株,研究MCM7敲低后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变化,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MCM7敲低对肿瘤细胞内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低表达MCM7稳转细胞株的建立与鉴定方法:利用网站(***)预测MCM7基因小干涉RNA(siRNA),再按照构建shRNA表达载体的原则,设计MCM7-shRNA基因的正义和反义寡核苷酸序列。之后将干涉片段与pSicoR载体连接,酶切及测序鉴定显示正确后,将该质粒通过慢病毒包装后感染肝癌细胞系(Huh7.5.1、PLC/PRF/5、Hep3B、HCCLM3),扩增后通过无菌流式分选获得表达GFP荧光阳性细胞,收集细胞进行Western印迹检测,鉴定所构建稳转细胞株是否降低MCM7表达水平。结果:通过流式分选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我们发现各肝癌细胞系均表达出较强的绿色荧光,表明构建的pSicoR-shMCM7干涉质粒已在细胞中表达。进一步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发现在各肝癌细胞系中MCM7蛋白水平均有明显下调,证明成功构建了稳定低表达MCM7的细胞株。第二部分:敲低MCM7对于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绘制肝癌稳转细胞株的生长曲线,并且对肝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进行检测,观察MCM7表达下调后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此外,通过构建肿瘤细胞的3D培养模型来模拟肿瘤细胞在体内的微环境,进一步探究在三维培养模型中敲低MCM7后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此外,通过细胞划痕实验以及流式检测凋亡细胞比例,探究MCM7在肿瘤细胞迁移与凋亡中所发挥的作用。进一步选择肝癌细胞系Huh7.5.1和HCCLM3作为研究对象,收集MCM7敲低组及对照组细胞,与基质胶混合后接种在小鼠皮下,通过皮下荷瘤实验观察敲低MCM7后对肝癌细胞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每周观察两次,并在第40天处死小鼠,取小鼠皮下肿瘤进行称重和拍照。结果:生长曲线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MCM7敲低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MCM7敲低组克隆形成集落数也小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敲低MCM7能够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能力。此外在3D培养模型中,我们也证实敲低MCM7对细胞增殖能力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在划痕实验和细胞凋亡比例的检测中,我们发现敲低MCM7抑制细胞迁移能力并促进凋亡。在皮下荷瘤实验中,我们发现敲低MCM7组的成瘤率和成瘤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表明敲低MCM7能抑制肝癌细胞在体内的成瘤能力。第三部分:MCM7靶基因的预测方法:通过对MCM7敲低后的肝癌细胞系进行表达谱基因芯片的检测,利用P值和倍数变化值结合相关文献调研进行差异基因筛选,标准为上调或下调倍数变化值≥1.5且P≤0.05,通过实时定量PCR对miRNA进行初步验证。与此同时,对获得的差异基因进行ceRNA分析,探讨MCM7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通过筛选,共获得50对ceRNA。对获得的ceRNA进行进一步GO和KEGG分析。GO分析结果显示,敲低MCM7后能够负性调控NF-κB转录因子活性、MAP激酶活性、经典Wnt信号通路、ERK1和ERK2级联反应等,而这些因子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KEGG分析结果显示,MCM7敲低后信号通路的改变主要涉及细胞代谢、细胞凋亡、干细胞功能等方面。此外PCR结果显示,敲低MCM7后能够上调miRNA-194和下调miRNA-629的表达。全文总结:本研究结果表明MCM7敲低后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促进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