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NRP2
B-CPAP细胞
RNAi
生物学功能
摘要:
背景和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甲状腺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可以在早期发病时就发生淋巴结转移,而目前关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机制的研究尚未明确,因此,需要一个可靠的生物学标志来预测PTC的淋巴结转移,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治疗提供生物学指导。神经纤毛蛋白-2(Neuropilin2,NRP2)是一种单跨膜糖蛋白,是神经纤毛蛋白(Neuropilins,NRPs)家族中的成员之一。通过和血管内皮细胞(VEGF)受体结合,启动VEGF内细胞信号转导,调节神经元发育、淋巴管生成、以及血管生成等多种生理过程。此前有研究证实,NRP2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例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胃癌、骨肉瘤等。体外实验结果表明NRP2可以在大多数肿瘤中促进淋巴管生成及血管生成,抑制其表达之后的癌细胞增殖减少,迁移及侵袭力下降,从而认为NRP2在恶性肿瘤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与NRP2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主要与淋巴管内皮结构疏松及基底膜的连续性差的特征有关。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主要转移方式。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细胞中的某些因子例如VEGF-C等可以导致淋巴管的扩张,增加肿瘤细胞的淋巴结转移数量。D2-40在血管内皮中不表达,特异性标记的淋巴管内皮,可以作为计数淋巴管密度(MLD,microlymphatic density)的指标帮助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机制。所以本次实验采用免疫组化观察NR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D2-40标记微淋巴管密度,并通过统计分析NRP2表达与PTC的相关性,分析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以及各临床参数之间的联系,包括年龄、性别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构建有效抑制NRP2表达的RNAi序列,探讨沉默NRP2表达后对B-CPAP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探索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机制,旨在为PTC的治疗和提高预后提供新的靶标。方法:1.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资料库中筛选2011年-2016年之间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标本62例以及甲状腺腺瘤30例。采用免疫组化实验方法检测石蜡标本中NR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以及甲状腺腺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用单克隆抗体D2-40标记微淋巴管密度。2.设计合成siRNA序列,筛选出1条能够最有效抑制NRP2表达的序列,由吉凯基因公司包装成的慢病毒颗粒进行细胞转染,分为实验组LV-NRP2-RNAi、阴性对照组NRP2-siRNA-control。3.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技术检测病毒转染后的NRP2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8法检测PTC细胞转染前后各实验组增殖情况的改变。5.采用细胞划痕实验通过不同时间段对细胞的观察计算转染后各实验组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检测PTC细胞转染后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情况。7.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用SPSS21.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的形式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组间数据的相关性。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NR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蛋白呈阳性及强阳性表达,在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呈阴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分析结果显示NRP2的阳性表达与PTC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和年龄以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D2-40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的MLD为13.61±6.05,与未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MLD 8.26±4.32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NRP2与D2-40的相关系数R=0.41,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果显示病毒转染72小时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转染组LV-NRP2-RNAi蛋白表达量0.43±0.08,阴性对照组为0.90±0.08,未处理组为0.98±0.15。未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LV-NRP2-RNAi低于阴性对照组NRP2-siRNA-control,抑制率达到47.7%。***-8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转染后的B-CPAP细胞,NRP2的表达下调使得转染组LV-NRP2-RNAi的细胞增殖明显降低,在48h,72h,96h,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性对照组,与未处理组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在1d、2d、3d的同一时间实验组LV-NRP2-RNAi的细胞划痕愈合率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