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迁移
自噬
衰老
摘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案存在多种副作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干细胞疗法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ADSC)是其中一种具有高增殖、可多向分化、免疫调节、免疫原性低等特点的多能干细胞。多项研究证实,ADSC能减轻和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研究指出:SLE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存在基本属性缺陷,自体来源的BMSC移植治疗SLE的效果欠佳。而目前未见有关于SLE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特征的相关研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参与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增殖、生长、细胞代谢等多项生命活动,我们前期研究发现mTOR通路在狼疮鼠肾脏过度活化,参与狼疮发病,推测其可能与间充质干细胞的病态相关。目的本实验目的拟通过分离、体外培养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模型(MRL/lpr)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包括细胞形态、增殖和迁移能力、细胞凋亡、衰老、自噬情况及AKT/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与正常C57小鼠来源的ADSC相比较,分析其细胞生物学特性及相关机制,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原代分离正常C57小鼠和MRL/lpr狼疮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并体外传代培养至第3代,进行后续实验。2、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鼠ADSC形态;CCK-8检测细胞生长曲线。3、细胞划痕实验与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ADSC的迁移能力;Annexin V FITC-PI双染法流式检测细胞凋亡情况;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用于细胞衰老的检测;4、Western blot 检测第 3 代 ADSC LC-3、Beclin-1、P62、P21、P53、mTOR、p-mTOR、Akt、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5、应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两样本间定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成功原代培养小鼠脂肪干细胞。细胞经培养6-7天后达到80%以上的融合,胰酶消化传代后的细胞增殖速率较原代增快,并可稳定增殖和传代,细胞形态为典型的长梭形,密集排列呈网状、漩涡状。两组低周龄小鼠ADSC形态基本相似,基本呈长梭形;高周龄(18-20周龄)MRL/lpr小鼠的ADSC大部分呈梭形,细胞体积增大,并可见较多折光性圆形、多角形细胞。2、细胞生长曲线显示:4-6周龄C57小鼠和MRL/lpr小鼠的ADSC增殖能力较强,生长曲线大致呈“S”形,有典型的潜伏期、快速增殖期、平台期。而较大周龄的MRL/lpr小鼠ADSC增殖能力较弱,仅在最初第3-4天具有一定的增殖能力,高峰值较年轻小鼠低,随后增长速度逐渐降低。3、细胞划痕结果显示:划痕后24h,低周龄MRL/lpr小鼠ADSC的迁移率较同周龄C57 ADSCs的迁移率低(p<0.05)。与低周龄MRL/lpr小鼠ADSC相比,较高周龄MRL/lpr ADSC的迁移率更低(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与细胞划痕结果相一致。4、两组低周龄小鼠ADSC凋亡情况相似,未见明显差异。两组低周龄小鼠ADSC细胞衰老染色结果相近,而较大周龄狼疮鼠ADSC的衰老染色细胞增多。5、与同周龄C57小鼠ADSC相比,低周龄狼疮鼠组ADSC衰老相关蛋白P53表达较C57组高(p<0.05);狼疮鼠组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P62表达较C57组高(p<0.05);而mTOR通路相关蛋白mTOR、p-mTOR、Akt、p-Akt表达与C57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与正常小鼠相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MRL/lpr小鼠ADSC存在异常:细胞迁移能力下降,自噬活动活跃,衰老相关蛋白P53表达增加,但mTOR通路表达无明显差异,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ADSC部分细胞特性及功能的异常,存在早衰倾向,但与mTOR通路无明显相关。与低周龄MRL/lpr小鼠ADSC相比较,高周龄MRL/lpr小鼠ADSC细胞形态改变,增殖、迁移能力下降,衰老指标升高,提示随着动物周龄的增大,提取的脂肪干细胞的质量可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