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牙髓再生
浓缩生长因子
根尖牙乳头细胞
牙周膜细胞
组织工程
摘要:
牙髓根尖周病是一类炎症性疾病,致病原因多种多样,可由创伤、病原体感染等原因所导致。作为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牙髓根尖周病的病理过程与细菌和宿主因素高度相关。牙龈卟啉单胞菌(***,P.g)及其毒力因子脂多糖(LPS)能够通过触发各种炎症反应对牙髓及根尖周骨组织造成严重破坏,是牙髓根尖周病的致病菌之一。对于患有牙髓根尖周病的年轻恒牙而言,由于其牙本质壁菲薄,易根折,且没有根尖止点,根管治疗常常具有挑战性,牙髓血运重建术成为首选治疗方案。
牙髓血运重建术是牙髓再生组织工程中特定的细胞归巢模型,其在临床操作中的关键步骤是诱导血凝块形成,即形成具有细胞支架和缓释生长因子作用的血凝块,以募集根尖周围组织中的干细胞,使其在血凝块中增殖并朝成牙本质向分化,从而促进功能性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再生。然而,大量研究表明,牙髓血运重建术后并非理想化地形成了牙髓及牙本质,而是形成了骨样钙化组织、牙骨质样硬组织及类似牙周膜的组织结构。对于这一现象的成因学者们持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实现牙髓再生的首要前提是保证干细胞的种类和来源,遗传调控机制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分化和细胞谱系定向中发挥作用,根尖牙乳头细胞(Stem cells from the apical papilla,SCAP)及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主要分化为Odontoblasts,而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主要分化为成牙骨质细胞(Cementoblasts)及成骨细胞(Osteoblasts)。另一些学者认为,在诱导牙髓再生的过程中,感染的存在也可能会改变细胞的分化能力和模式。牙髓根尖周病作为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其病理过程与细菌和宿主因素高度相关,其根管内常有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及内毒素的定植。残存细菌生物膜可能会导致DSPP的表达下调,并促使在骨和牙骨质中广泛表达的骨涎蛋白BSP表达上调。此外,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经血运重建后新生的硬组织与原发性牙本质相比存在更多的BSP阳性细胞,进一步增加了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对牙髓坏死的患牙行牙髓血运重建术,根尖周围组织中的SCAP和PDLCs均为可能的细胞来源,但目前尚缺乏在炎症微环境下这两种细胞生物学特性间的比较研究。
除了干细胞种类和细菌感染可能影响牙髓血运重建的结果外,合适的细胞支架结构和充足的生长因子也是促使牙髓/牙本质组织再生的关键。美国牙髓病学会(AAE)推荐使用第一、二代血小板浓缩物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及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作为根管内容物,起到细胞支架并提供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作为第三代血小板浓缩物,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于2006年由Sacco等人首次发现。随着对牙髓再生研究的逐渐深入,在多项体内外研究中均证实了CGF相对于其他血小板浓缩物的优势。目前已有大量使用CGF血小板浓缩物代替血凝块进行牙髓血运重建的病例及部分荟萃分析报道,相比血凝块进行牙髓血运重建而言,使用血小板浓缩物能显著提高牙根延长、根管壁厚度增加和根尖孔闭合的发生率以及根尖周围组织炎症愈合的成功率。现如今临床上已逐渐将CGF运用于牙髓血运重建术中,但在局部炎症微环境中CGF对SCAP及PDL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不明确。针对这一现状,本课题拟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CGF对PDLCs和SCAP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旨在为牙髓血运重建术后形成骨样钙化组织、牙骨质样硬组织及类似牙周膜的纤维组织的成因提供潜在依据,并为CGF在牙髓再生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
本研究拟探究CGF和*** LPS对PDLCs和SCAP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
分离培养PDLCs和SCAP;制备不同浓度的浓缩生长因子条件培养基(CGF-conditioned medium,CCM);通过CCK8、Transwell迁移实验、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来探究不同浓度CCM对PDLCs和SCAP增殖、迁移和矿化能力的影响。确定CCM的最佳浓度后,加入P.g LPS处理细胞,通过q PCR、ELISA、Western blot、迁移实验、ALP染色、茜素红染色来评估CCM在炎症微环境下对细胞迁移、成牙/成骨向分化、促炎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在裸鼠皮下移植置入CGF/PDLCs或CGF/SCAP细胞膜片复合体的牙本质基质,评价两种细胞单独或与CGF结合时促进牙髓再生的效果差异。
结果:
实验一:浓缩生长因子不同浓度对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