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保护路径
中国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现代文化带来的冲击进一步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能够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可持续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制定保护路径提供借鉴。本文以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双重尺度探讨国家级非遗时空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结合原生性、生产性、多样性、整体性四个保护原则,提出非遗保护路径。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国家级非遗资源丰富,集聚特征显著且数量上省际差异较大,呈现“中、东部集中,西部分散”的分布态势。类型结构上呈现传统技艺为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稀缺的特征,空间上形成了“双核集聚”的分布格局。十类非遗空间异质性明显,均呈现集聚态势,集聚区域主要有少数民族聚居区、省域交界处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2)从时间角度看,国家级非遗产生与发展时期集中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至今四个时期,不同历史时期非遗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主要分布区域为黄河、长江流域、沿海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历史时期非遗重心均位于川、陕、鄂、豫四省,整体上呈现迂回沿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其中标准差椭圆分布形状在秦汉、宋元时期发生改变。历史朝代的更替及长短等因素均对非遗的产生与发展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非遗的空间格局。(3)我国国家级非遗的时空分异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经济因素作用程度稍大于自然因素。我国多样的气候类型为非遗的产生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文化底蕴为非遗发展提供沃土,充足的资金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非遗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其集聚区域也是人口的集聚区域,少数民族人口数、河流水系、城镇化水平、政府相关政策等因素均对非遗的空间分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合我国国家级非遗类型特征、时空分异格局和发展现状,本文围绕非遗的立法保护、产业化发展、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四方面提出了非遗保护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