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经营性
产业化战略
可持续发展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活的记忆”,其丰富、独特、稀缺和唯一的特质通常以文化符号形式存在并形成文化资源,准公共品性质使其具备一定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潜力。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基于产业化角度提出的概念,是针对当前非遗产业化项目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矛盾进行的深入研究。近几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非遗差异化资源不断被企业或组织产业化开发,当作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强有力武器。各地也纷纷借保护传承非遗的政策之风,大力推进非遗产业化开发项目,给文化市场创造了活力,也给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但随着盲目开发和过度利用等问题凸显,非遗质量和传承价值令人担忧,部分产业化开发偏离了保护传承的主旨,成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产物。事实上,不是所有非遗都适宜产业化,需科学合理区分不同性质的非遗资源,使具有市场潜力的可经营性非遗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弥补传统非遗保护资金不足等问题,同时使不可经营性非遗回归政府与社会公众传统保护渠道,做到分门别类、合理对待,实现非遗保护传承的可持续发展。\n 目前学术界针对产业化适宜程度区分非遗资源的研究不多,本文以战略的视角,通过战略管理流程框架对广西可经营性非遗产业化发展进行探索性整体、综合和系统性研究,以37项广西国家级非遗名录为研究样本,运用D-AHP方法构建符合广西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经营性资源定量评估体系,根据评估结果区分广西可经营性与不可经营性资源,并以此利用PEST、SWOT和系统基模对广西可经营性非遗资源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可行性进行战略分析研究,由此提出广西可经营性非遗产业化发展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和战略选择的建议,最终给出产业化发展战略实施途径,最后,利用动态DEA-Malmquist指数模型以钦州坭兴陶产业为例对广西可经营性非遗产业化发展实证分析,通过对其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为战略调整与战略控制提供新思考。本文丰富了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通过战略角度对广西可经营性非遗产业化发展系统性分析,拓宽了可经营性非遗产业化研究领域,旨在引起更多的学者与大众关注产业化适宜度的同时,为相关企业筛选广西优质可靠可经营性非遗项目,合理分配非遗资源,避免资源浪费,使广西非遗产业化在“特”与“度”间寻求平衡和最优保护路径,确保非遗保护传承的可持续性,促进广西可经营性非遗产业发展,为广西甚至全国的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