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它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活态流变的形式得以保存,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历史、精神价值无可估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革新,全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也在稳步提升,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和相应举措也逐一展开。自 2005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起,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启了政策引领的新篇章。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而到了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则聚焦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与新需求。该规划明确指出:“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文化是重要领域,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而对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则需要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人才培养层面进行全方位的攻坚克难,想方设法让传统非遗文化融入大众的生产生活。由此可见,在重视对非遗保护的基础上,如何借助和融合科学技术手段以及更先进高效的传播方式,促进其进一步传承和创新发展,并提升非遗在当代社会文化领域中的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重提升,均值得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