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安多则柔
藏族民间舞蹈
民俗学
摘要:
藏族,位于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宗教形态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延绵流传千年而成为中华民族文明中的瑰宝。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五个省区,按照方言可分为卫藏、康巴、安多三种方言。藏族民间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是藏文化里独具高原特色的重要部分,并在游牧、农耕文明中孕育而出。藏族舞蹈风格在大体上保持一致,但不同地域又各具特色。粗狂热烈的青海玉树果卓舞、欢快愉悦的西藏果谐舞、舒缓柔美的四川巴塘弦子、鼓声余音缭绕的藏族热巴舞以及独具风格的安多则柔等等。安多则柔作为藏族民间舞蹈的分支,是安多地区最具典型性风格的舞蹈表演。据史料记载,则柔从四川阿坝藏区传入甘肃省和青海省的藏区一带,历经岁月的洗礼,形成一种颇具风情的地方舞蹈,称为安多则柔。则柔藏语译为玩耍,这种舞蹈是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和婉转悠长的歌声来展现藏族人民劳作时的画面。安多则柔的唱词是歌颂大自然、表达舞者内心的喜怒哀乐,舞蹈动作根据歌词内容展示,表演多在大型宴会和传统民俗节日等喜庆场合大放异彩。其中尚尤则柔作为安多则柔中的一种,因其保存较完整的原生态风貌,在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安多则柔入选黄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多则柔代代相传、流传数百年,背后必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做支撑。本文试着从民俗学视角对安多则柔进行探究,以安多则柔的起源与发展为切入点,梳理安多则柔的历史沿革,来详细概括出安多则柔的艺术特征和功能,探究安多则柔和安多地区民俗的关系。本文采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著作等理论知识学习认识安多则柔,其次通过实地考察和民间艺人采访,深入了解安多则柔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本文分两大板块,第一是绪论,有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内容、文献综述和民俗学概念。第二即正文,第一章讲述安多则柔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安多则柔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分析安多则柔形成的条件,探究安多则柔的起源和艺术特征;第二章是安多则柔和安多民俗之间的关系探究,重点从民俗学视角对安多则柔进行分析,在安多则柔中探究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在其中的体现,最后总结安多则柔的民俗功能。第三章是安多则柔的发展现状及建议。自从尚尤则柔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多地区则柔保护一直处于社会焦点,这章针对安多则柔的发展现状和传承方式的实际情况,然后对安多则柔的保护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第四章是对“中国.九色甘南香巴拉甘肃夏河拉卜楞香浪节”的实地考察,以及安多地区则柔传承人尕布老师进行采访,实地考察收获第一手资料,深入剖析安多则柔的民俗价值;最后是文章结语,对民俗学视角下的安多则柔探究的思路及其内容进行概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