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公共民俗学
云南民族村
旅游民俗叙事
文化客体化
摘要: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其所涵盖的人生仪礼、岁时节庆、民间歌舞、民间信仰等民俗事象,随着民俗旅游的兴起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旅游民俗消费来源于民俗认同,而民俗认同依赖于民俗叙事,学界对旅游民俗叙事研究的对象从博物馆等景观开始,到导游词文本,再到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出民俗学在相关叙事研究中的独特优势。云南民族村作为民族文化型主题公园,以“两原两真”的理念“复制”云南省25个少数民族的原始生活场景,举办类型多样的民俗展演,同时邀请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进行民俗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发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的云南民族村为研究个案,运用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和民俗比较法,探讨在旅游民俗消费火热的语境下,云南民族村作为民俗旅游的地方性产物,其旅游民俗叙事的类型及其叙事内容,分析多元叙事路径在利用并表现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凝聚地方文化认同、重塑民俗主体文化自觉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找出民俗叙事中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思路与办法。论文主体由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研究云南民族村的发展概况,包括云南民族村的建成背景、发展阶段和经营理念。云南民族村历经两次体制改革,在不断的试错中能够探索出一条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道路,这与民族村的价值理念与运营模式是密不可分的。第二章主要研究云南民族村的景观类旅游民俗叙事,主要呈现了以傣族、彝族和佤族为例的村寨景观,以及微缩名胜景观和夜间光景三类景观叙事内容,通过与少数民族原生地区景观的对比,分析其景观叙事的真实性与合理性。第三章主要研究的是云南民族村的语言类旅游民俗叙事,体现在民族村的图像标语叙事、导游词叙事和新媒体叙事,从图像、文字到口述语言,再到新媒体,三种叙事媒介的转变体现出科技手段的进步,也体现出话语权从官方到民间的过渡。第四章主要研究的是云南民族村的展演类旅游民俗叙事,从专业的舞台剧《高原的呼唤》,到在各个村寨内部展演的《七彩云霞》系列,再到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时的展演,通过几个展演叙事的横向对比,分析不同展演中编导、参与人员的差异,以及展演内容的侧重点,试图探寻展演背后各民族舞蹈、音乐、仪式等深层次民俗文化在旅游场域中的传承、创编机制。通过本文研究发现,首先,集景观、语言、展演于一体的多元旅游民俗叙事,让云南民族村在复杂多变的旅游市场内30年来依旧保持其活力,且得以实现经济效益。其次,三类旅游民俗叙事构成了互动和谐的大叙事,让云南民族村成为了展示各民族民俗文化的窗口;而云南民族村内的各民族“村民”积极参与旅游民俗叙事的各个环节,民族村在还原、展示各少数民族村落生活景观、岁时节庆歌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更体现出了尊重文化差异的价值观,实现了其社会效益。最后,云南民族村可以通过采取多主体平等协商模式,多采用体验式、研学等公共民俗实践路径,来解决在旅游民俗叙事中依然存在的,例如过度商业化、民俗叙事客体化、缺乏体验式民俗文化公共实践活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