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乡村教育运动
民俗文化
实践应用
摘要:
民俗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在中国的历史科学算起来不过百年。自上个世纪初五四歌谣学运动开始,中国民俗学真正拉开了历史的序幕。期间经过北大时期、中大时期、杭州时期、战争时期的大后方民俗学和延安的民间文艺新传统等几个时期的民俗学活动,中国民俗学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对这段民俗学史的研究历来为众多学者所关注。本文也掘其一隅,选取 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的乡村教育运动,探讨其中民俗的搜集、记录、整理及应用等问题,以此观察乡村教育运动中,学者们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对中国民俗学的贡献。
文章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乡村教育运动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知识分子有感于国家的命运,试图自乡村入手改造中国社会的一场社会改良运动。民俗文化被他们作为民众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加以广泛的搜集、整理、研究和运用,形成中国民俗研究史上重要的篇章。
第二部分: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背景。乡村教育运动是“教育救亡”思想和教育体制的革新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部分:乡村教育运动推崇的民间文化教育理念。以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和河北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两个代表性的实验区为例加以探讨。前者强调对民间礼俗文化的革兴,以修复发扬日益衰落的中国文化,重建中国社会新组织、新礼俗。后者则借鉴西方现代教育的调查实验的方法,把民间文化看作是调查的背景和内容及乡村教育利用的媒介。
第四部分:乡村教育运动中的民俗应用问题。(一)民俗应用的必然性。这是由乡村教育运动的文化背景和对象以及民俗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教育理念所决定的。(二)实践应用问题。在乡村教育运动中,一方面,知识分子利用和改良现有的民俗文化如民间文艺、民间风俗、民间组织、民间娱乐等对民众进行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