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抬阁
通海高台
生成逻辑
审美特征
摘要:
抬阁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而流传广泛的传统民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形成以来,抬阁民俗随着地域的扩展和社会的变迁不断发生演变,最终形成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地域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民俗表演艺术。从2008年至今,全国先后已有32项抬阁民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省通海县抬阁民俗通海高台位列其中。通海高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滇南区域民族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目前,通海高台在传承发展的实践中存在后继无人、宣传力度不够、资金匮乏等问题;而且,通过搜索各大期刊数据库及网络平台发现,关于通海高台的研究尚未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其文字记录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查阅了中国抬阁、通海高台和民俗学等相关书籍,收集了大量图片、文献等一手资料,运用家乡民俗学、马克思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学等相关知识,对通海高台的生成逻辑与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与总结。
首先,通过梳理中国抬阁民俗的起源、发展情况,探寻了中国抬阁的文化源地、分布范围、区域特征;其次,从民俗分布、展演时间、制作步骤、表演特征、剧目内容和地方戏曲等方面分析了通海高台与上党扛桩的共通性与差异性,进而对造成两者异同的地域环境、戏曲文化、群众审美等因素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再次,探讨了通海高台生成的历史逻辑、空间逻辑,运用马克思的“需要层次理论”,从娱神、娱人、娱己三个方面分析了通海高台的现实逻辑,从理论上阐释和揭示了通海高台存在发展的根本动因和现实根源。最后,从思想内涵、动静结合、高险奇妙、传统实用等方面梳理了通海高台的审美特征,分析其成因,探讨并揭示了通海高台审美特征发掘的当代意义。
综上,本文通过对通海高台的生成逻辑与审美特征进行研究,旨在掌握和探寻通海高台的生发脉络,概括总结其审美特征,深化和拓展人们对通海高台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以期更好保护、传承和发展通海高台,对彰显通海地域文化魅力、增强人民审美素养、维系乡土社会人际关系、推进和谐社会稳定建设、增进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