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俗》
作者群体
民俗学
族群
地方性
摘要: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端与“五四运动”密不可分,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各种民间民俗事象的价值被重估。民俗学作为学科名称提出,始于北大《歌谣》周刊。随着1926年北京学者南下,广州中山大学成为新的学术中心,在1927年至1943年的学术活动中,谱写了民俗学运动的续篇。《民俗》作为广州民俗运动的重要刊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民俗学者。《民俗》的成功,得益于一批高质量的内容生产者和编辑人员。通过分析《民俗》内容以及编者、作者的学术轨迹,充分认识和评价早期民俗学者的开创性学术工作,对于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直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境况。随着西方新思想的传入以及中国本土新文化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希望通过改造中国文化,重塑国民精神,进而改造中国社会。民俗学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特殊的时期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传统的民俗逐渐被社会发现、重视,并视为珍宝。而《民俗》作为民俗学界第一本系统且全面的民俗学专业期刊,对于它的全面梳理具有特殊意义。本文的研究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出版的《民俗》为研究对象,从《民俗》的编者、作者群体出发,分析《民俗》中的具体内容,利用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更多地分析当时民俗学者的开创性学术工作,以期勾勒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俗学的发展轨迹与前行脉络。作为一份民俗学专门刊物,《民俗》是学人、刊物与相关地方性民俗内容的结合体。本文首先对其创办的社会背景、学术背景进行了论述,进而说明《民俗》能在广州创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州引领中国思想改革的结果。继而,本文从《民俗》学刊的编创群体入手,通过对顾颉刚、容肇祖、钟敬文、杨成志、容媛等相关主创人员的日记、自传的梳爬,使读者更为系统、直观地了解当时学刊的主要编辑团队以及重要学者的学术观点、学术理念。通过对民俗编创人员办刊实践的充分挖掘,力图展示中国第一份民俗学刊物《民俗》学刊的方向、价值和立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编者与作者之间“通讯”、信件等相关资料的整理,勘察早期民俗学者对民俗学科探索、建立、传播、发展所付出的努力,进而提炼出我国第一批民俗学工作者的学术精神。作为中国民俗学的重要刊物,《民俗》不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做出巨大贡献。特别是创造性地把学术视野延伸到了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习俗。本文还论及了当时的民俗学者对于华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习俗的关注并利用图像传达民俗文化追求下的辉煌成果,对我们了解当时的疍民以及瑶民生活习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民俗》刊物立足广州,在对全国各地民俗资料的充分探寻挖掘过程中,加以整理分类,刊行发表,使得不被大众所珍视的民间文化资料重新得到关注,并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原始资料。其次,《民俗》团结许多民俗学方面的爱好者积极宣传民俗学专业知识,不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民俗学工作者,而且为建构我国现代民俗学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最后,《民俗》在办刊理念以及编辑工作中营造的自由、平等的学术交流氛围,以及开创性的学术努力,值得当今中国学术发展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