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活变革
文明进程视野
民俗文化
生活传承
学术转型
摘要:
21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与中华文明的复兴进入了新时期,中国民众日常生活发生了结构性和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中国民俗学必然面临巨大挑战与机遇,而且必然要选择“面向当下”的研究方向,从而促成自身学术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研究实践方式的转型发展,踏上新的驿程。做好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固然具有合理性,但并不是当代中国民俗学的最根本任务。只有顺应社会转型、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需求,投身于人民大众的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伟大实践之中,做出富有创新力和影响力的研究业绩,这才是全社会对当代中国民俗学的最大期待。基于这一责任意识的醒觉,21世纪以来,一些民俗学者逐步在“朝向当下”的学术转型中有所突破,特别是在“生活变革”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在此过程中开始建构起一些新方法、新视角、新范式、新理论,促进了民俗学逐步实现着时代性的深刻的学术转型。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梳理中国民俗学自21世纪以来的生活变革研究的学术史,考察中国民俗学在开拓这一研究领域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新思想,生产出哪些更好认知中国社会和有利于人类文明交流的知识成果,创设了哪些新的研究方式和社会文化实践方式,以进一步讨论民俗学的学术传统与创新性建设方向。围绕这些要辨明、厘清的基本问题,本文将展开对21世纪以来民俗学面向生活变革研究的学术转型历程的回顾、梳理和反思,以期形成对当代民俗学学术史的具有阶段性总结和框架性认知意义的—个研究文本。中国民俗学面向生活变革的学术转型是在生活变革的现实挑战、自身学术发展成就、与国际民俗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对话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面向生活变革的民俗学直接将生活变革本身视为叙述对象,面向的是凝聚在每个人身体上的文明。这不仅涉及民俗学如何面向生活变革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对民俗学传统再理解的问题。基于这一社会基本事实,中国民俗学不得不重新阐释学科基本概念“民”“俗”,拓展学科研究范畴,解释对民俗的理解,特别是与大众对于日常生活变革存在感所结成的深刻意义关联,解决好民俗学的传统继承与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民俗学在过程中衍生出的三个与文明进程密切相关的新视角,即都市研究、群体研究、网络生活研究。中国民俗学面向生活变革的学术转型,更深层次地体现在本土理论的创新方面。“劳作模式”和“礼俗互动”等重要理论的提出和运用,为中国民俗学本土理论创新提供了一定示范意义。本文将劳作模式和礼俗互动的建构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它们的应用现状、学术价值,以及本土理论创新的一些应然和必然的问题,进而发现当代民俗学的理论增长点在于,立足文明进程视野,着眼于生活传承的研究,以加深认知、理解、体认本民族文化为己任的研究。中国民俗学的文明体认研究,是从地方性认同角度进行的,地方民俗志就成为研究和阐释地方文化生产、中华文明认同和民众生活意义建构的重要研究方式。当代地方民俗志提倡以民俗志书写来介入生活变革,形成学术生产与民众文化实践双向的交流过程,从而实现民俗学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本研究经由面向生活变革研究的学术史考察,认识到21世纪以来的中国民俗学学术转型,最重要的表现在于面向生活变革开展了研究。这一学术转型,主要体现在树立文明进程的视野,以及与民俗学实践转向、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紧密关联之上。面向生活变革的研究,事关文明主体性的意识和文明进程的视野,是中国民俗学发生时代性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