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侗族
民俗文化
拦路仪式
拦路仪礼歌
摘要:
本论文以民间仪式与民间仪礼歌为研究对象,以贵州省黎平县永从乡三龙侗寨和贵州省从江县贯洞镇龙图侗寨为个案研究的地点,主要考察侗族村寨民间仪礼和侗族拦路仪礼歌两部分。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运用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对两个侗寨的民间仪式与仪礼歌的民俗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研究,试图对前人研究较少的侗族拦路仪式与拦路仪礼歌进行民俗学的阐释。以民间文艺学、民族音乐学相关理论为出发点,结合民歌赖以生存的社会现实,对侗族民歌的历史渊源和分类形式进行梳理和阐释,从而探究侗族拦路仪礼歌的现代变迁和类型特征。借助民俗学和人类学常用的表演理论的相关研究方法,以拦路仪式为切入点,对仪式赖以产生的集体游乡做客等民俗事件进行描述,分析仪式背后的侗族社会民俗文化和社群关系,并通过对民俗整体性研究,来阐释拦路仪式产生发展的民俗语境;以仪式象征和民俗符号的相关理论对侗族拦路仪式现场的拦路标志物进行现实功能和仪式象征的阐释。结合民俗学和音乐人类学界对口头传统研究的相关理论对拦路仪式歌的文本内容的民俗信息进行全面的阐释。同时关注侗族拦路仪式和仪礼歌在当下社会现实的传承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思考民俗学对拦路仪式和拦路仪礼歌等这类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形式保护的意义和可能性。\n 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其中开头和结尾分别有绪论和结论两部分,文章主体部分共有四章。第一章,介绍本论文调查研究的两个个案点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第二章,阐述侗族拦路仪礼歌在中国传统民歌和侗族民歌中的位置归属。主要从民间自觉和国家在场两个方面来阐述侗族拦路仪式和仪礼歌的当代变迁。第三章,以承载拦路仪式的侗族集体游乡做客“维款”等民俗语境来划分拦路仪式的类型,并阐释拦路仪式的仪式过程和民俗特征。第四章,对拦路仪礼歌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探讨拦路仪礼歌文本内容所反映的民俗信息背后的侗族民俗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