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间花会
开路会
花会飞叉技艺
民俗生活
摘要:
本文选取民间花会组织中的开路会飞叉技艺为对象,采用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北京市丰台区三路居新善吉庆开路老会为个案,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构建资料系统,考察民间花会的飞叉技艺的历史背景、套路传承及其相关民俗。本文将在描述三路居开路会飞叉技艺基本套路的基础上,阐释技艺对于一个特定民间花会组织的核心地位。本文将探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内,对民间花会技艺的保护应该是一种融汇仪式、规矩的综合保护,单独剥离出技艺将导致花会组织技艺的信仰、仪式要素淡化,转向世俗化、娱乐化发展,进而导致民间花会组织凝聚力的降低。\n 全文共分为五部分,首置绪论、正文设三章、末置余论。第一章,利用文献资料梳理花会飞叉技艺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结合当代北京开路会的空间分布,分析飞叉技艺的地域文化属性和以北京为中心形成的三种风格流派。第二章,试图阐释在三路居新善吉庆丌路老会这一特定的民间开路会内部,花会飞叉技艺的套路内容以及服装道具组成的象征体系。通过对三路居新善吉庆开路老会的人员构成和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梳理,从中探究飞叉技艺在开路会内部所处的核心地位。第三章,考察花会飞叉技艺在花会日常活动和仪式展示中的重要作用。在开路会日常活动层面,从个体练习和集体练习、技艺交流三个视角探寻飞叉技艺对习练者所发挥的实际功能;在开路会的仪式展示层面,分析民间花会飞叉技艺的不同展示类型,考察每种类型中飞叉技艺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并对花会飞叉技艺在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解读。\n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花会飞叉技艺是开路会内部最稳定的核心要素,技艺的超稳定性为民众搭建了沟通历史与当下的桥梁,技艺的练习和展示是联系花会组织内部成员的工具,技艺交换是沟通不同花会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