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间鼓吹乐班
田野个案
听觉符号
习俗规则
民俗角色
自我调适
摘要:
鼓吹乐从服务于统治阶级到扎根民间,历经两千多年的时代变迁,如今早已脱离了最初的原貌。本文所提及的鼓吹乐专指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民间演奏形式。它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成为时下民间分布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音乐形式,离不开作为其生存载体的民俗活动,更离不开其传承主体民间鼓吹乐班。
本文首先通过对乐班的组建、技艺的传承、乐器配置、演奏形式和演奏曲目这几个方面的描述,勾勒出南阳民间鼓吹乐班的概貌。其次以鼓吹乐班最常参与的民俗事件——民间丧葬为例,详细记述乐班在一次田野个案中的具体活动,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其文化内涵与功能。此外,本文将民间鼓吹乐班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力求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做进一步的探讨:鼓吹乐班的演奏可以看作是一种听觉的民俗符号,像丧葬这类传统民间礼俗对鼓吹乐班的需求则是俗民对习俗规则的自觉遵守,以及乐手在同一民俗事件中也往往“扮演”着不同的民俗角色,这三点是本文对民间鼓吹乐班这一研究对象进行民俗学学科角度“再认识”的一种尝试,也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之一。
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事物的层出不穷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鼓吹乐班仍然能够在民间占有一席之地,必然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当然更离不开乐班自身为求生存所做出的努力调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萎缩已成必然之势,民间鼓吹乐班如何继续传承下去,是我们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