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广西文场”
生存状态
传承发展
摘要:
广西文场,简称“文场”,又称“文玩子”、“文唱”、“杂调”、“小曲”、“扬琴小调”、“莺歌小调”,是岭外艺术与本土文化融合而成的一种清唱剧类型曲艺形式。它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北、桂中、桂东北、桂西北等多个县、市地区,其中尤以桂林、柳州、鹿寨、宜山、河池、融安等地最为盛行,广受民众喜爱。而桂林作为文场的发祥地和主要传播地,孕育和保留了“广西文场”最为正宗的精髓文化。
本文以“广西文场”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桂林地区的田野调查,并结合现有文献资料,以民俗学的视角将其置于一个立体的时空坐标系中,分析了它的起源、历史生存情况、现状及未来发展可能性,力图更加直观地展示其饱满形象,挖掘文场的民俗文化价值,并探讨其传承发展的相关问题。论文除引言与结语外,包括如下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广西文场”的名称由来和起源问题,从中揭示了“广西文场”这一名称所蕴藏的深厚历史人文内涵,分析多种起源说法,并赞成“文场起自200多年前,源自江浙一带”的观点。
第二部分梳理了“广西文场”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各个分期的生存状态。此部分的论述旨在阐述文场在开端时期、发展兴盛时期、停滞时期、短暂恢复时期及衰败抢救时期这五个时期的情况。
第三部分通过桂林地区“广西文场”目前主要的传承载体——民间业余曲艺队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演出的细致描绘,力图展现“广西文场”现有的本真状态。
第四部分则就“广西文场”的自身艺术价值、教育价值、审美娱乐价值、旅游推动价值这五个方面的价值展示它丰厚的文化内涵,并结合前几部分的内容揭示文场传承的必要性,由此展开对现今这一传统曲艺存在的各种生存问题的分析与相应对策的讨论。